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雍正、乾隆时期的拟话本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文献,对拟话本的题材选择、价值取向、叙事操作进行考察,力图从多角度展现雍正、乾隆时期拟话本小说的疏离现实生活,重说教、讲因果,可读性低下的特点。从而为拟话本小说史上衰落期的出现提供较详实的文本资料,进而证明拟话本小说在雍正、乾隆时期跌入衰落是无法挽回的必然结果。 全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着眼于此时期拟话本小说的题材狭窄化,以及作品同读者和现实生活环境疏离的问题进行研究。其中第一节关注的是,一些拟话本为了实现“劝忠说孝”的教化效果,将有益于宣扬善良、忠、孝,节、义等道德原则和伦理纲常作为遴选题材的标准;第二节考察了某些拟话本热衷于历史故事和名人传说题材的特点,指出题材的局限化又引发了某些拟话本小说作者向旧作中找寻“资源”,改编旧作业已成风。 第二章:研究此时期拟话本小说在价值取向上的特点,分析作者们将小说的价值功能取代小说本体构成的观念。第一节关注的是在少数关涉到物质财富内容的作品中,以儒家“义利之辨”对其实施价值判断的现象;以及在涉及到两性关系尤其是女性贞节问题的作品中,作者们所实行的雅化操作和所表现的劝善惩淫的价值导向。第二节主要分析通过强化议论实现价值引导的问题,重点研究了《雨花香》和《通天乐》中议论极度膨胀的现象。第三节的研究重点是,此时期拟话本中普遍存在的希求通过因果报应观念实现强化伦理道德教化的价值目标的模式化观念和操作。 第三章:聚焦此时期某些拟话本小说体制结构上的变化和叙事的弱化两个问题。其中第一节研究的是“入话”膨胀和肆意“分回”的现象。左盘右旋、主次难辨的入话和缺乏实际作用的分回给阅读带来的乏味和无所适从。第二节关注的是《雨花香》和《通天乐》中叙事被极度弱化的问题。作者石成金对于作品娱乐功能的严重忽视,招致了读者的心不在焉和极端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