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8年农产品流通放开至今,经过30年的市场化改革,现阶段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涵盖全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形成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农产品流通。但全国绝大部分区域农产品流通水平与人们的生活需求相比,发展仍然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农产品的多样化和本源化,农产品流通在农产品产业链条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这给各农产品流通主体带来了利益的损失,进而阻碍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比较突出,发展的阶段也不一样,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基于各地农产品流通发展不均的背景,本文提出了要研究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效率该如何界定,如何让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测评更加有说服力,如何通过流通效率判断我国农产品流通所处的发展阶段,影响各区域流通效率的要素有何不同,如何有针对性的提高各区域流通效率。这些都是学界很值得关注的方向。以上就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采用了文献梳理与统计实证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发展做出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首先,通过有关统计数据来分析不同区域的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而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目前各地区农产品流通效率水平的大体分类,并利用方差分析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然后,探讨影响该区域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的瓶颈,指出该区域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且为各地区制定农产品流通发展政策提供建议。通过研究得出我国各区域农产品流通效率从2001年至2011年基本是处于上升的状态,但也有部分省份的部分年份因为各种因素出现了退步的情况。东部、西部和中部的差距是存在的,一开始几年呈现差距增大的现象,这有可能是东部沿海地带本世纪出飞速发展的缘故。从2005年之后逐年有缩小的趋势,这与我国出台的政策倾斜于中西部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对我国各区域的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定性分析,确定了影响农产品流通初级阶段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并利用统计数据做出了回归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农村物流相关基础设施、农村劳动力质量素质、城镇化率和农村信息化普及水平等因素都对农产品流通效率有正效应。然后,流通初期专业化水平却并未明显的体现出对流通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对各地的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都比较大,但西部的影响最大;劳动力质量和城镇化率对中部的影响最大,信息化水平对西部的影响较东部和中部大。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和各因素对该区域的影响程度,结合现实情况,给出了各区域目前发展农产品流通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