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结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84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新常态”,生产效率和创新水平直接关系到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成长,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融资环境是促进创新创业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所在。国际经验表明,创新创业活动成功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大多都是以股票等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的。反观国内,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融资贵、融资难”以及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等融资约束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国家的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另外,相较于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活动具有风险大、研发周期长、投入巨大并且结果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特点,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作用,因此探究其融资结构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认为,以股票等直接投资为主的金融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有促进作用,并将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反映出来,而以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可能是限制中国工业企业甚至是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观点,本文以2013-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样本,研究企业融资结构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本文经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发现:内源融资和股权融资比重越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也越高;相反债权融资比重越高,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越低。在考虑企业的异质性后,该结论对于年轻企业和成熟企业的子样本同样适用,但债权融资对成熟企业创新活动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私有控制组上市公司子样本与全样本回归结果基本一致,政府控制组子样本融资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并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本文为解决实际存在的由双向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引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滞后一期和固定资产比重作为工具变量,在降低内生性的同时提高了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显著性。本文具有较深刻的政策含义,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在内源融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应大力提倡股权融资市场,降低企业的杠杆率水平,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其他文献
退化可修系统的特点是随着故障次数的增加,维修之后系统的剩余寿命越来越短,而每次故障维修的时间会越来越长。本文应用几何过程理论,研究退化可修系统的可靠性和阈值更换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