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并经过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MRI)检查确诊的单纯性小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为今后临床工作中早期识别小脑梗死性眩晕,获得处理先机,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2月分别于西电集团医院神经内科及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62例(共67例,剔除5例)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小脑梗死患者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神经系统查体,生化检验,ESRS评分,颅脑 MRI+MRA+DWI检查,并详细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既往史、临床表现、中医望闻问切四诊详情及影像学表现。依据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对小脑梗死性眩晕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所入选的6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37~84岁,平均年龄(62.15±10.68)岁。其中60例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39例患者有反复头晕史。ESRS评分≥3分病例数共42例,占总人数的67.74%。颅脑DWI-MRI检查4例结果呈假阴性,后期复查证实为急性小脑梗死。62例患者中左侧小脑半球梗死29例,右侧小脑半球梗死21例,余下12例为双侧小脑半球梗死。病灶类型以区域性梗死最为多见,共31例,占50.00%,腔隙性小脑梗死次之。MRA提示4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VA)狭窄,9例患者有双侧椎动脉狭窄,22例患者基底动脉走形迂曲。所有入选病例中医证型分布以痰湿中阻证(24例)最为多见,瘀血阻窍证19例次之,两种证型均常见于45-74岁。 结论: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小脑梗死患者以45-74岁年龄段人群好发,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多存在3个以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小脑梗死性眩晕临床表现并不单一,可伴有眼球震颤、头痛、躯体平衡障碍、单侧耳鸣或听力下降等症状,因此接诊眩晕患者,要重视病史采集,注重床旁查体,关注疾病细节表现,有选择的应用辅助检查并正确对待辅助检查结果才能有助于定位、定性诊断。DWI-MRI是早期诊断小脑梗死的主要辅助检查。研究还发现双侧小脑梗死均可引起眩晕症状,以左侧小脑梗死更为多见,病灶主要累及PICA供血区,若累及AICA区,常伴听力症状。病灶类型以区域性梗死为主。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小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基底动脉走形迂曲是除椎-基底动脉狭窄外引起小脑梗死的另一常见原因。其常与动脉粥样硬化互为因果,血管弯曲度的大小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中医证型总体以痰湿中阻证居多,瘀血阻窍证次之,主要分布于45-74岁。60-74岁以瘀血阻窍证分布最多,气血亏虚证主要见于75-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