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观念上,我们一致认为,作者是作品的“父亲”。然而,二十世纪的语言学哲学转向使得这种观念遭到颠覆。尤其是后结构主义的文论家,他们站在消解作者主体的角度对“作者”进行了重新的阐释与界定。罗兰·巴特最先取消作者的主体性,提出了惊世之言“作者之死”。紧接着,拉康站在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宣布了“主体之死”,提出文本的生产是作者无意识的产物。作为对巴特“作者之死”的回应,福柯发表《作者是什么》,从话语实践的角度提出作者是话语实践的产物。作为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巨匠,这三人共同从消解主体的角度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作者,从而对“作者”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本文从三个理论家消解主体的角度,对他们关于作者论述的主要文本做横向的理论剖析,再结合他们的其他理论做纵向的理论构建来探讨他们的作者观点,进而揭示:在后结构主义背景下,后结构主义文论家在取消掉作者主体性后,共同关注的是“作者”概念及作者本质属性。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作者之死、主体之死、Author/author和结语。绪论部分在总括罗兰·巴特、拉康和福柯消解作者主体性观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国内外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学术创新点和意义。第一章主要论述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在这一章节中,主要通过对巴特的《写作的零度》和《作者之死》两篇文章进行文本细读,分析巴特从消解作者的主体性角度来宣布作者之死。第二章主要论述拉康的主体理论。在这一章节中,通过理顺传统意义上人、主体与作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和《关于<窃信案>的研讨会》来探讨拉康从语言与无意识的角度把主体“杀死”的过程。第三章主要论述福柯的话语实践下的作者-作用理论。在这一章节中结合福柯的话语理论与权力理论,重点分析《作者是什么》这篇文章,探讨在权力作用下,作者只是话语实践的产物。结语部分结合巴特、拉康和福柯三者消解作者主体性的共同倾向,探讨后结构主义语境下作者功能性地位的下降,进而揭示后结构主义文论家所关注的是对“作者”概念的理解和在当下多元社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