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中欧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1995年起至2003年,欧盟相继发表了五份对华政策文件,在发展中欧关系上采取了主动。进入2006年后,中欧关系开始出现微妙变化。以2006年10月,欧盟推出第六个对华战略文件《欧盟与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承担更多责任》,加上同期推出的经贸文件《竞争与伙伴关系:欧盟——中国贸易与投资政策》为标志,欧盟对华政策完成了初步的调整,中欧关系也随之产生起伏变化。与此同时,近年来BBC发布的由国际调查公司和马里兰大学的国际政策态度项目(PIPA)一同举办的民意调查显示,欧洲近年对华公众舆论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2008年中国人的欧洲观》这份调查报告中表明,在2008年的调查中,受访者对欧盟的消极评价相比2007年增加了近3倍。说明经过2008年的一系列事件,中国人对欧盟主要成员国的积极看法有所下降。 欧洲有句名言:人民的声音即上帝的声音,舆论在西方政治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国内政治,还是对外政策,都把舆论视为重要的施政工具和评价依据。公众舆论反映到外交决策部门眼中,必然会对外交政策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现在是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欧盟现在是中国的最大出口市场,双方关系的平稳发展是一种大势所趋。但是,中欧关系不仅仅是经贸关系,其良好发展仍然需要形成一个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公众舆论基础。因此,分析欧洲对华公众舆论变化的背后原因之所在,从而获得经验启示来夯实双方民意基础,能够促进双方之间真正的社会性互动,培育更深层次的文化和价值观认同,为中欧关系的未来发展铺就坚实的路基。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首先,对欧洲对华政策进行简要回顾以及观察今年来欧洲对华公众舆论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一个变化特点,即在2005年以前,欧盟对华政策一直有着积极地发展。然而,2006年10月以来,以其两份对华战略文件为标志,欧盟对华政策发生了微妙变化。观察近年来欧洲对华公众舆论的变化,主要是以BBC近年来发布的欧洲对华民意基础测验为例。通过数据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2005年之前,欧洲对华公众舆论是积极方面大于消极方面的,而在此之后,消极方面所占比重越来越上升。此外,在分析欧洲总体的对华公众舆论变化情况之外,通过横向比较欧洲内部对华公众舆论的变化,发现英、法、德这三个欧洲典型大国的情况也是相异的。其次,欧洲对华公众舆论变化的主要原因首先不得不考虑到中国经济崛起对欧洲的冲击。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加强,欧洲方面认为,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正在夺走他们的经济优势和产品优势。意识形态色彩的强化也是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欧洲媒体的对华负面报道以及欧洲民众对中国国际行为的认知偏见也是欧洲对华公众舆论变化的原因之一。 欧洲对华公众舆论的变化对中欧关系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互信度受到损害;双边经贸往来受到影响;民众间心理隔阂加重。面对这些负面影响,我认为首先可以通过加强公共外交,增进欧洲民众对中国的客观理解和认识,提升中国在欧洲的正面形象;其次,应该建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最后、加强国内治理是消除欧洲民众对华公共舆论变化的源头。公众舆论在西方国家对外政策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是保证双方关系平稳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获得交往国家的舆论支持是对一个国家外交政策和活动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