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老龄化兴起的同时,恰逢一场正在兴起的数字化生活浪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3.2%。伴随着数字化与老龄化的双重夹击,老年网民逐渐成为越来越庞大的人群,针对老年网民的相关报道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日益增多,老年媒介形象的呈现也因此有了新的变化。本文以《人民日报》和中国新闻网作为报纸和网络媒体的代表,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十年间关于“老年人与互联网”相关议题的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探讨两家媒体在构建老年网民媒介形象建构差异的同时,发现十年内老年网民媒介形象的变迁。从整体性角度来看,通过对人物信息特征和报道要素特征两方面进行类目构建和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关于老年网民媒介形象的报道随着年份的推进而增加,报道对象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和性别歧视,聚焦于城镇化老年群体的同时,更多关注老年男性网民群体,并以60-74岁这一年龄阶段的老年网民形象为主。这一人物形象特征是由当下老年网民的人物属性结构和社会现状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媒介建构了现实。在报道内容上可以看到,两家媒体都聚焦于老年数字鸿沟这一主题上,并都运用责任框架,呈现在老年人触网困难程中社会各界的帮扶情况以及接下来跨越数字鸿沟的对策和建议,从而总体呈现出正向的报道倾向,展现当下老年在社会帮扶下触网的良好态势,从而传递积极的正能量。从对比性角度来看,两家媒体在报道体裁、报道框架、引用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人民日报》更多借助通讯的形式,呈现老年网民触网困难的现状、起因和影响,并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深入老年深陷数字鸿沟背后,寻找发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及解决途径,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效果。其多借助政府的视角,呈现领导力框架,借助文件或是政府工作人员的话语,呈现在当下如何更好地让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社会的对策和建议,从而呼吁社会各界形成关爱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中国新闻网则更多以消息形式为主,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呈现老年网民的真实生活状况,关注人情味框架的运用,聚焦老年人视角,并同时兼顾老年人视角下的相关利益群体,呈现出社会各界多元参与帮扶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解决网络使用障碍的现状。具体来看《人民日报》倾向于呈现老年网络服务的线下生活状况,借助领导力框架呈现政府视角下对老年触网的帮扶情况;而中国新闻网则更多呈现出老年网络消费和文化的线上生活体验,借助人情味框架呈现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下整个社会营造出的帮扶情况,展现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激发人们对于老年网民的理解与认同。从历时性角度来看,两家媒体在报道老年网民形象的过程中,从2017年开始,女性形象和农村形象的比例有所上升,关于老年对于互联网的认知和行为也分别从困难过渡到简单、由被动过渡到主动,但是中国新闻网所展现出的主动行为和触网简单认知的上升幅度相对于《人民日报》来说更大,其关于正面形象的报道也相对较多,反观《人民日报》则从未有对心态年轻、网络潮流追逐者的正面形象的报道。因此,中国新闻网随着时间的推移,报道态度的积极正向的一面越发凸显。此外,尽管两者都聚焦于老年数字鸿沟的主题描述上,但自2017年开始,两家媒体在老年网络文化、老年网络消费、老年网络社交诸如此类的积极主题报道开始增多,只是《人民日报》相对增长较为缓慢,其仍以消极主题报道作为主导,中国新闻网则上升较为迅速,且伴随着消极主题报道数量的下降,积极主题报道占比开始与消极主题报道持平并具有超越的态势。总的来看,《人民日报》和中国新闻网都更多地倾向于呈现老年网民群体网络骗局上当者、网络技能匮乏者、网络谣言传播者等偏负面形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对于老年网民心态年轻、网络潮流追逐者的正面形象和热衷微信、网络视频参与者的中立形象的报道趋势开始出现差异。中国新闻网基于门户网站的媒介属性和多元化的话语特点,更多地将视角聚焦于正面形象的报道,呈现老年人积极参与网络社会的行为,塑造了更加多样化的“老年人”身份;反观《人民日报》基本没有对正面老年形象的报道,较多关注中性和负面的老年网民媒介形象,塑造一个被动接受网络社会的弱者形象。二者的媒介形象演变的差异性关键在于对新闻框架的设定和报道对象的选择有关,《人民日报》过多地展示政府和社会对老年网民群体关爱扶助的报道,加深了老年人需要被照顾的弱者形象;中国新闻网则在2017年开始尝试以老年人视角为主,借助他们的话语呈现他们眼中的网络世界,从而增加老年人的话语权,发挥媒介教育功能,为扭转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打下基础。由此,为了完善我国媒体老年网民的报道,新闻生产者应利用官方赋权,拓宽报道话语空间,不仅要从政府和媒体的视角引导受众树立积极的价值观,还应该从当事人及其相关利益方入手,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组织结构,呈现社会多方参与帮扶下的老年网民的真实状况,丰富报道议题,扭转易受骗的弱者形象,呈现真实生动立体的网民形象,提升老年网民的话语分量,重点解决老年人对新媒介的“可及性”问题、对新媒介应用的“可选择性”问题和在数字世界中的“公平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