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开始,基础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教育的国际化离不开课程,课程国际化是影响教育国际化的关键。近几年来国内很多有名的公立高中开始纷纷开设中外合作课程项目,引进国际课程资源,旨在为我国培养一批尊重自身文化传统,具备国际理解和批判思维的国际化人才。国际课程在我国的实施还处于初级阶段,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比之下,美国引进和实施国际文凭课程IBDP已经有较长的历史,其实践经验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本研究一方面对美国引进的IBDP特点进行了介绍,对IBDP在美国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两所引进IBDP的公立高中课程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分析了目前国内公立高中引进数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在X市A、B两所中学的实施现状。在此基础上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的学业评价”以及“课程实施”四个维度进行比较,发现中美在国际课程引进和实施方面的差异。1.从课程目标比较发现:美国引进的IBDP课程目标体现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AP则是培养对大学级别课程感兴趣并且愿意深入学习的人才。2.从课程设置体系比较发现:IBDP课程设置要求学生同时学习六大学科课程外加三门核心课程,是一种全人的培养模式;AP允许学生选择性学习某一门或几门课程,侧重培养学科爱好者;IBDP根据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未来学习需求设置了更加广泛的课程种类,选择性比AP高;IBDP课程内容包含广泛的多元文化知识和最新的国际知识,课程内容的国际性更加明显。3.从课程学业评价比较发现:IBDP评价全面细致,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AP学业评价单一,以最终考试成绩为标准。4.从课程实施比较发现:国际文凭组织对IBDP实施要求更为严格,美国大学理事会对AP的实施要求则相对简单;美国IBDP实施对象多元化,而在我国AP实施对象有限;美国IBDP实施过程中支持系统完善,而我国从国家层面缺乏对高中阶段国际课程引进和实施的明确政策,导致课程实施取向出现偏差。通过对美国两所公立学校的IBDP实施案例研究发现,美国公立高中在实施国际课程过程中更加追求公平,学校尽可能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范围;课程实施中有良好的支持系统,有利于国际课程良性发展。相比之下,我国的国际课程在实施对象仅限于一部分出国留学人群,课程实施支持系统较为缺乏。通过对两种课程体系和具体案例的比较,本研究提出了几点关于国际课程在我国实施的建议:国际课程实施应服务于国际化人才成长;政府和学校应致力于扩大国际课程资源覆盖范围与利用渠道;通过机制创新为国际课程的引入、使用和管理创造良好的支持系统;国际课程实施需要培养国际化教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