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anismus)所致便秘是指因盆底肌失弛缓所致的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延长、排便时肛门不能放松,甚至反而收缩的一组症候群,是常见的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治疗、肉毒素注射、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并且一些药物长期应用容易形成依赖性,甚至可以形成泻剂结肠。肉毒素注射治疗需要反复注射,患者接受程度较差。手术治疗需要掌握严格的适应症。因为该病的致病原因较为复杂,在临床治疗中效果不佳。中医在治疗便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灸治疗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便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针治疗是用电刺激维持或加强得气效果来提高疗效的一种治疗方法。长强穴、支沟穴自古以来均为治疗便秘的有效穴位。所以根据中医学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探索一种简单、有效、患者易于接受的方法用来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的便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电针在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中的临床疗效、对排便动作的影响,验证电针在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中的有效性,为临床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90例患者按随机分为三组,电针组30例,采用0.32mm×25mm毫针对长强穴、支沟穴进行穴位刺激,得气后行捻转泻法,之后将电针仪的两极分别连在长强穴与支沟穴针柄上,采用连续波,输出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留针20分钟,每日一次,双侧支沟穴交替针刺治疗。药物组30例,患者口服麻仁软胶囊,一次二粒,每日两次。针药组30例,患者在电针治疗的同时口服麻仁软胶囊,电针治疗的方法与电针组相同,药物服用方法与药物组相同。三组均治疗三周。在治疗期间,均要求患者勿食辛辣刺激食物,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粗纤维食物,适量活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及治疗后一月观察患者主要症状(排便困难程度、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时间)和次要症状(有无腹胀、腹痛、肛门坠胀),根据便秘症状评估量化表进行评分,同时根据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观察治疗前、治疗后排便动作情况。结果:在近期疗效评价方面,电针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7例、改善18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3.3%;药物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5例、改善11例、无效14例,有效率为53.3%;针药组临床痊愈1例、显效15例、改善10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6.7%,经统计学分析,针药组综合疗效优于药物组(P<0.0167),针药组与电针组无显著性差异(P>0.0167),电针组综合疗效优于药物组(P<0.0167)。在治疗后平均症状积分方面,针药组平均症状积分5.27±5.030,药物组平均症状积分10.23±4.939,电针组平均症状积分7.73±4.143,经统计学分析,针药组平均症状积分低于药物组(P<0.05),针药组平均积分低于电针组(P<0.05),电针组平均积分低于药物组(P<0.05),治疗三周后,平均症状积分针药组<电针组<药物组。在排便动作方面,治疗后电针组排便动作呈负相关23例,正相关7例,药物组排便动作呈负相关3例,正相关27例,电针组排便动作呈负相关20例,正相关10例,经统计学分析,针药组在改善排便动作协调性方面优于药物组(P<0.0167),针药组与电针组在改善排便动作协调性方面无明显差异(P>0.0167),电针组在改善排便动作协调性方面优于药物组(P <0.0167)。在远期综合疗效方面,电针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5例、改善13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60%;药物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0例、改善8例、无效22例,有效率为26.7%;针药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8例、改善12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66.7%,经统计学分析,在远期疗效方面,针药组优于药物组(P<0.0167),针药组与电针组无显著性差异(P>0.0167),电针组优于药物组(P<0.0167)。结论:通过研究表明,电针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热秘型)疗效确切,方法操作简单,通过电针的良性刺激作用能够纠正排便时肛管直肠压力梯度不能逆转的情况,改善盆底组织不能协调排便的状态。电针治疗联合麻仁软胶囊口服在改善盆底失弛缓征所致便秘(热秘型)症状方面优于单纯的药物口服和电针治疗。口服麻仁软胶囊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热秘型)主要以改善便秘症状为主,不能从根本上纠正病因,远期疗效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