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情小说在民初的繁荣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伴随着欧风美雨的影响,民初年青人“人”的意识开始了朦胧的觉醒,追求婚恋自主也成为广大青年的自觉要求。但生活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他们的追求足迹并非呈直线行进的形态,而是呈一种迂回曲折的形态。民初的人们高扬“情”字大旗,但又在“理”的重压下惴惴不安。作为“爱”的追求者,他们是真诚的;但作为“爱”的行动者,他们则是软弱的。民初小说家苏曼殊、徐枕亚、吴双热、李定夷等用他们的作品为我们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始终充满矛盾的追求,揭示了在礼教重压下民初儿女痛苦又无余的心理。民初言情小说作为晚清言情小说向五四爱情小说过渡时期的作品,在思想主题和人性的开掘方面部比前一时期的作品有较大进步,而和后一时期的作品相比,又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我们把它作为过程的一个环节来看,它的不足之处可能正是五四爱情小说对近代言情小说实现超越的出发点,民初小说通过对恪守礼教而带来的无数悲剧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对礼教的信仰,从而滋润了五四新文学破土而出所必须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