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居民生活方面发挥着不容置喙的作用。2017年,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达到42557亿元,比上年增长9.43%。其中,国家财政教育投入1达到34204亿元,比上年增长8.9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4%2。与此同时,2017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消费达到1508元,比上年增长10.16%。而2017年人均财政教育投入为2460元,比上年增长8.37%3。由此可见,我国教育投入结构仍然以政府投入为主、家庭投入为辅,但家庭教育投入相比财政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在教育投入结构变化和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如何合理配置财政和家庭教育投入资源以提高教育质量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另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丰富程度存在差异,教育水平、教育质量也各有不同。并且,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切实保障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大教育投入的针对性及有效性,重点加强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的教育投入。因此,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异质性,本文在分析全国家庭和财政教育投入对教育质量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同地区教育投入方式及结构对教育质量影响存在的差异性,并据此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首先,本文从教育质量评价、教育投入方式和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做了总结评述。其次,一方面,本文介绍了现阶段我国教育投入总量和教育投入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另一方面,从政府主导下财政教育投入和市场化下家庭教育投入两个角度出发,分别分析其对教育质量的直接投入与间接配置影响。第三,本文在构建教育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计算2008年至2017年全国31个地区的教育质量综合得分,并根据最终排名分别划分了教育质量高的地区与教育质量低的地区。第四,在构建教育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家庭及政府教育投入效率进行评价分析。根据教育质量得分排名对地区进行分类后,分区域对教育投入效率评价;同时根据财政投入结构趋势变化,分两时段分析教育投入的资源配置效率。另外,剔除极端值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及理论分析总结研究结论与启示,并结合研究结论对教育投入的资源配置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研究结果发现:第一,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和家庭教育投入的增加能够直接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增加财政投入占比有利于引导、改善和规范教育市场的投资,促使家庭教育投入进一步增加,最终形成教育投入递增的良性循环;第二,教育质量已经较高的地区,提高财政教育投入占比与增加家庭教育投入,其资源配置效果更显著;第三,在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教育资源的短缺导致政府投资无法发挥其培育完善教育市场及引导市场投资的职能,财政教育投入对教育质量的直接产出效果显著,但财政教育投入占比的配置无效率;第四,得益于家庭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教育投入总量提高,财政教育投入比例趋于有效,有利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由此本文提出政策建议:(1)通过教育附加费改税、发行教育公债、教育彩票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减轻财政负担;同时建立教育投资绩效评价体系,规范政府内部、市场外部教育投资行为,提高投入效率。(2)通过助学贷款、人才奖励等提高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3)财政投入重点是教育质量低的地区,而高教育质量地区应主要引导家庭投入。(4)在家庭教育投入增速大于财政教育投入增速的基础上提高财政教育投入,以提高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