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讲述了当时北平一个叫“祥子”的洋车夫的悲惨命运。这本小说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不但是中国文坛的瑰宝,也对世界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过去,已有许多学者对其人或者作品有过各种的研究,而对其译作在异化角度进行的对比研究则甚少,多半都集中在权力话语理论、功能对等、目的论和关联理论角度等等的方面。因此,本文将从异化的角度来对《骆驼祥子》的两个英文译本进行对比研究,这两个文本分别是由华人译者施晓菁,以及美国学者Jean M. James所翻译的译本。笔者对这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译者在翻译该作品时是否有策略上的偏好,异化翻译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优势,以及译者使用何种手段去实现异化来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等等。本研究采用语料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为依据,笔者从《骆驼祥子》及其两个译本中抽取了56个例子作为材料,并且按照奈达的五种文化因素的分类,将这些文化因素分为五个方面: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通过对这些例子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两个译者在处理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负载词、习语、习俗和方言等的源语时,是运用何种策略让原文的特色在译语文本中得到再现,以及如何保留原语文本的语言风格与文学特色。研究发现:1)两个译本均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归化翻译为辅,译者也使用了一些翻译技巧来实现其异化性;2)通过对异化策略的运用,原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在译语文化中得到忠实重现和弥补文化差异,以及策略的运用也受到译者自身的主观局限性;3)从例子分析来看,异化翻译策略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有利于保留中国传统特色、传统文化,并使其以原来面貌在西方国家中传播开去,让国外读者更深刻体会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