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小腿穿动脉的体表分布特点及角形穿支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中小面积缺损的临床效果。提高治疗小腿缺损恢复的功能疗效,扩大穿支皮瓣的应用范围,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实验及临床应用于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完成。随机选取20例健康成人志愿者,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8-50岁,体重45-80Kg,小腿长度34-41cm,平均长度35cm。应用多普勒血流仪探测小腿穿动脉分布并分析其规律,探测范围包括腓骨小头与胫骨粗隆连线至内外踝连线区域皮肤。根据其分布规律临床设计应用角形穿支筋膜皮瓣修复13例门诊小腿皮肤缺损患者,男4例,女9例,年龄25-75岁,其中包括基底细胞癌、鳞癌、外伤、血管瘤各2例,鲍温氏病、色素痣各1例、骨外露3例。总结随访观察该手术方法的修复效果及并发症,评估其临床意义。结果20例成人,共探测出小腿皮肤穿支浅出点7650个,平均每支小腿约382个,穿支浅出点大部分分布于小腿内侧、前外侧及后上侧,小腿内外上下穿支浅出点排列不对称,其中穿支点位于距离内外踝连线上4-10cm,14-20cm,24-30cm最多。临床应用13例,小腿角形穿支筋膜瓣最大面积为5.0cm×16.0cm,最小3.0cm×10.0cm,术后1例远端出现轻微血运障碍,经换药后愈合,余12例皮瓣全部成活良好。随访半年至两年,13例功能形态均恢复满意,修复区稳定,无癌灶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小腿穿动脉分布特点情况及组织缺损的部位、大小,相应设计角形穿支筋膜皮瓣(含1或2支穿支血管),血供较丰富可靠,不需二次手术,损伤小且不损伤主要血管或皮神经感觉,供区可直接闭合不需另取皮片移植等优点,在临床应用中效果较满意。总之,随着外科穿支皮瓣的不断研究发展,通过测定小腿皮肤穿动脉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应用角形穿支筋膜皮瓣使皮瓣既有旋转又有推进(同时皮瓣内含有较大穿支血管或较少的皮下组织蒂),对小腿圆柱紧张的皮肤软组织中、小面积缺损,可达到直接闭合供受区的修复。皮瓣血运丰富可靠,成活率高,操作简便,损伤小,可门诊治疗,功能外形良好,颜色质地与周围皮肤匹配。因此,我们认为设计带有穿支血管的角形筋膜皮瓣是小腿中、小面积缺损的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