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Cu(Ⅱ)自组装体在氧氟沙星对映体手性识别和拆分中的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haorui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NA-金属离子自组装体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在药物传递、对映体识别、分子检测和生物催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在Cu2+与DNA特异性结合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DNA-Cu(II)自组装体对氧氟沙星对映体的手性识别和拆分特性,以及在氧氟沙星手性诱导下的结构形态的变化。首先选取了三种具有典型碱基组成的寡聚核酸序列,d[G4C4(GC)2G4C4]、d[(GC)10]和d[(AT)10](分别简称为G4C4、GC和AT),在研究Cu2+与不同寡聚核酸序列特异性结合作用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了Cu(II)-DNA复合物对氧氟沙星对映体的手性识别机理。实验结果表明,Cu2+能够显著增强富含GC的DNA序列对氧氟沙星对映体的手性识别和拆分能力。特别是含有连续鸟嘌呤的G4C4序列,当Cu2+/碱基摩尔比为0.25时,Cu(II)-G4C4复合物对外消旋氧氟沙星吸附分离后,渗透液中的对映体过量值和分离因子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9.1%和2.93(右旋体过量)。左旋氧氟沙星从小沟部位嵌入到G4C4两个相邻鸟嘌呤碱基之间,并与Cu(II)结合,而右旋氧氟沙星由于与DNA磷酸骨架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间位阻,因此与G4C4具有相对较弱的结合作用。其次基于多聚核酸分子结构形态的特性,研究了氧氟沙星对映体在Cu(II)配位作用下对两种天然的多聚DNA分子,藤黄微球菌DNA(ML DNA)和小牛胸腺DNA(CT DNA)构象的影响。多聚DNA-Cu(II)复合物与氧氟沙星对映体的结合是一个诱导契合过程。在氧氟沙星对映体诱导下Cu(II)-DNA复合物能够发生依赖于Cu2+/碱基摩尔比、对映体浓度和手性结构的构象变化。在特定的Cu2+/碱基摩尔比下,左旋氧氟沙星能够诱导Cu(II)-DNA复合物形成带有明显结节状结构的缩合物。最后运用超滤离心技术和HPLC检测分别研究了藤黄微球菌DNA(MLDNA)和小牛胸腺DNA(CT DNA)及其Cu(II)复合物对氧氟沙星对映体的吸附容量以及在外消旋氧氟沙星拆分中的应用。多聚DNA及其Cu(II)复合物对氧氟沙星的吸附具有正协同性。其中当Cu2+/碱基摩尔比为0.1时,ML DNA-Cu(II)复合物对左旋和右旋氧氟沙星具有最大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0.34μmol/mg和0.28μmol/mg,在外消旋体吸附分离的渗透液中对映体过量值和分离因子分别达到65.6%和4.81(右旋体过量)。通过EDTA/Cu2+和pH值的可逆调节,可以实现Cu(II)-DNA手性选择剂的再生和重复利用。通过氧氟沙星的多次吸附操作,可以进一步提高溶液某种对映体的光学纯度。
其他文献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合理转化是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但由于隐形知识的内部特点及教师认知与共享渠道等方面的制约, 使得教师隐性知识转化面临诸多困境, 在-定程度
本论文主要采用共聚共混和杂化共混这两种方式对乙基纤维素(EC)膜材料进行改性,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纤维素基改性膜材料微观形态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汽油组分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纤维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为了探讨金属类配合物与肿瘤相互作用的多样性,需要了解人体宿主细胞的复杂性,了解变异细胞肿瘤的发生与发展、种类及其多样性特点;分析了化学药物治疗肿瘤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法医毒物分析是分析化学在法医学中的应用,泛指一切涉及法律问题的生物检材分析。建立快速、灵敏的分析方法,对于打击、震慑犯罪,提取物证具有重要意义。农药中百草枯、敌草
本论文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基于多种策略的活性化合物的发现。从虚拟筛选导向、老药新用导向及天然产物导向这三种活性化合物发现的常规策略出发,依次开展了DPP-IV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