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粘土的微观变形机理和弹粘塑损伤模型研究

来源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46次 | 上传用户:Lynn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调查了天然粘土中存在的结构性,应用大变形有限元法模拟了土颗粒骨架在内部分子吸力和电荷斥力以及外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蠕变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天然粘土变形过程中结构性不断受损的弹粘塑损伤模型,并进行了室内和现场试验,论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天然沉积粘土都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组构和胶结)和结构强度。大多数天然粘土的沉积压缩曲线位于重塑土固有压缩曲线的上方,其位置取决于沉积条件和沉积后的作用。天然粘土的沉积压缩曲线、重塑土的压缩曲线可以用孔隙指数来归一化,它清晰地显示出结构性土和重塑土的内在差别。重塑土反映了土体与自然状态无关的“固有特性”,它提供了一个评估原位自然沉积粘土特性的参考构架。从固结仪压缩曲线更可反映土体受荷后结构性的渐进破坏过程。 考虑小变形分析法在吹填土、软土地基和大位移问题上的局限性,从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出发,采用Jaumann应力率和Boit平面固结理论,推导了大变形本构方程。编制了大变形有限元分析程序,比较了大变形Lagrange法(TL和UL法)与小变形法的差异。结果表明:当应变小于7%时两者差异很小,只有在应变大于10%时才显示出愈来愈大的差异,这时用小变形法分析会大大高估地基的沉降值;大、小变形法的孔降水压力在应变较小时同步,在应变较大时并不同步,特别是TL法,故大小变形计算法的最终沉降比较应针对完全排水情况才有意义。大变形控制方程是高度非线性方程,经过线性化后,必须使用很小的时间步长,才能取得合理的计算精度和沉降结果。 为了解决大变形条件下多个物体间任意接触、滑移和旋转的模拟问题,提出了点面接触单元。将其与更新的Lagrange大变形有限元法相结合,可以很好的模拟微观土颗粒接触面的胶结、滑动、脱开,新接触的形成和老接触的转向。然后,用大变形有限元这个工具,研究了土颗粒骨架在双电层的物理化学力和外加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过程,揭示了结构性土体发生变形、破坏和蠕变的微观内在机理,为建立结构性土的本构模型提供微观基础。 针对过去用重塑土试验建立的本构模型,没能考虑天然土体中存在的结构性,没有描述结构性土从天然原状到加荷破坏的这一过程,建立了一个描述结构性土的弹粘塑损伤模型和参数确定方法。通过对室内试验的数值模拟表明,提出的弹粘塑损伤本构模型能模拟结构性粘土的拟超固结现象,加荷过程中的变形和孔压,排水蠕变和不排水蠕变,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符合较好,初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对长江下游河漫滩深厚软土地基进行了堆土预压试验。预压前在地基中埋设了沉降标、深层沉降管、测斜管、孔隙水压力计等土工观测仪器,堆土预压过程中对地基的变形和孔隙水压力进行全面观测,以及预压后长达3年的流变观测,为模型的工程验证提供了实测资料。堆土预压试验还表明,对26m厚淤泥质粘土用30m深的塑料排水板是可行的。 编制了结构性粘土的弹粘塑损伤模型有限元程序,对深厚软土地基堆土预压工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通过现场钻孔取土和室内外试验,确定了淤泥质粘土层的弹粘塑性损伤模型参数;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的一致性表明,建立的弹粘塑损伤模型能很好反映结构性粘上的加荷变形、固结变形和蠕变变形,可用于结构性粘土的工程设计、计算和流变预测。 本项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批准号:19772019)
其他文献
通过对 42 例颊黏膜癌的回顾性临床分析,发现颊黏膜癌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一般为 30%~40%,其中颌下淋巴结的转移率为 91%,为颊黏膜的第1站淋巴结.术前化疗可提高肿瘤的切除率,术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
设计说明:设计灵感来源于斯巴达城邦的守护勇士头盔,象征勇气、力量。勇士们战斗时的头盔是保护他们头部最重要的武器,将斯巴达勇士的头盔元素进行简化、提炼,结合现代设计的
结合普朗克辐射定律,采用双波段测温法分析了高空远距离目标的温度与红外辐射。提出了一种目标投影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是远距离探测,在考虑地球曲率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计算任
本文以交通工程为研究背景,以武汉软粘土为研究对象,以室内试验、理论推导和数值分析为研究手段,对饱和软粘土的变形特征与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铁路、公路、水利的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工边坡,人们将越来越多地遇到滑坡治理问题。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作为一种实用有效的支挡工程措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