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上半叶,早期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在中国创办英文报刊,广泛地介绍了中国社会的自然风光、政经制度、商贸发展、农牧特征、人文建筑、历史人物、经典著述以及社会风俗等,其中包含了大量反映中国社会状况与风土人情的中华文化负载词,它们既是西方人了解中国风土人情的重要介质与核心信息,亦从侧面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水平。这一时期由在华新教传教士所创办的英文报刊及其刊载的中华文化负载词,恰好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但学界仅对《中国丛报》的研究较为深入,同一历史时期的其他在华英文报刊鲜有涉及;而以历史报刊中的中华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的则更为鲜见。通过考察19世纪上半叶在华英文报刊中,中华文化负载词的呈现方式与分类,分析语用传播策略与特征,展开描述性与探索式的研究。为了顺应跨文化传播中目标读者的信息需求与语言文化差异,传教士报人在译介与报道中华文化负载词时形成了一整套语用传播策略,体现于翻译策略、报道题材与传播技巧上,在句式、语篇与跨文化交流层面则呈现一定的语用传播特征。基于此,本文结合新闻学、语用学与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分四章对其展开分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选题意义与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创新思路进行简要说明。第二章,详述19世纪在华英文报刊中的中华文化负载词,首先界定核心概念,进而阐释在华英文报刊中文化负载词的三种呈现形式,并对其进行分类举要。第三章,解读报刊中中华文化负载词的语用传播策略,主要从三方面展开:在翻译技巧层面,采取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并综合运用注音法、直译加注法与意译法等;在报道题材方面,传教士报人选材类型广泛而多元,又由于其特定的倾向性与偏好,因此报道题材相似而互补;在传播技巧上,传教士报人采取“诉诸权威”、“作者评论”以及“背景信息提示”等多种报道技巧。第四章,分析中华文化负载词的语用传播特征,结合报刊中的典型案例,从词汇层面探讨文化负载词所折射的态度与价值倾向,语篇层面的句子信息结构安排、语用预设的使用与语用模糊现象,最后从跨文化层面进行中西比较,结合同一历史时期传教士所创办的中英文报刊,考察报人以目标受众为导向、为顺应不同语言文化特点而作出的动态顺应,以及跨文化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