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讨脑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CSVDCI)患者是否存在肠漏,并进一步明确肠漏与CSVDCI临床表型、肠菌紊乱的相关性,为将来研究肠菌紊乱、肠漏对CSVDCI的发生发展及干预肠菌紊乱、肠漏治疗CSVDCI提供依据。
【方法】
纳入CSVDCI患者21名和非CSVDCI患者20名。完善头部核磁共振检查及神经心理评估,采集患者粪便和口服肠通透性试剂后6h的尿液。提取粪便DNA,及应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肠菌的组成结构特点。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尿乳果糖回收率、甘露醇回收率、乳果糖/甘露醇比值。
【结果】
1.CSVDCI组的尿甘露醇回收率(%)(29.15±19.4)显著高于对照组(11.85±5.54),P<0.01。尿甘露醇回收率对CSVDCI判断的ROC曲线显示AUC:0.771,95%CI(0.612-0.931),P=0.03。尿甘露醇回收率与MMSE(r=-0.326,P=0.037)呈现负相关性;与TMT-B(r=0.593,P=0.042)及ADL(r=0.321,P=0.041)则呈正相关。
2.最终32例样本共获得1800347条有效序列行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与对照组相比,CSVDCI组的普雷沃菌属-9(Prevotella-9)(7.57%vs13.44%)及巨型球菌属(Megasphaera)(1.14%vs10.35%)的丰度减低,而梭菌属(Fusobacterium)的丰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LS-DA分析可见两组间的肠道菌群组成有明显差异。进一步行LEfSe分析物种差异可见CSVDCI组中多种条件致病菌(如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丙酸菌属/Propionibacterium等)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而瘤胃球菌(Ruminococcacea)等有益菌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通过CCA分析发现同型半胱氨酸(Hcy)对CSVDCI组肠道菌群的分布影响最大(r2=0.41,P=0.037)。通过肠道菌群丰度前5的种属对CSVDCI判断的ROC模型预测分析结果显示AUC:0.89(95%CI:0.76-1),最佳临界值为(0,0.73)。
3.通过MaAsLin分析发现副萨特氏菌属(Coefficient=-0.00031,P=0.01)和副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Coefficient=-0.001091,P=0.03)均与尿甘露醇回收率呈现负相关,而普雷沃菌属-7的相对丰度与尿甘露醇回收率呈现正相关(Coefficient=0.000073,P=0.04),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CSVDCI患者存在肠漏,肠漏与患者总体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执行能力相关。肠漏有诊断CSVDCI的潜力。
2.CSVDCI患者肠菌紊乱明显,肠菌紊乱具有较强的诊断CSVDCI的价值。
3.副萨特氏菌属(Parasutterella)及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与肠漏结果呈负相关,普雷沃菌属-7(Prevotella-7)与肠漏结果呈正相关。
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讨脑小血管病性认知障碍(CSVDCI)患者是否存在肠漏,并进一步明确肠漏与CSVDCI临床表型、肠菌紊乱的相关性,为将来研究肠菌紊乱、肠漏对CSVDCI的发生发展及干预肠菌紊乱、肠漏治疗CSVDCI提供依据。
【方法】
纳入CSVDCI患者21名和非CSVDCI患者20名。完善头部核磁共振检查及神经心理评估,采集患者粪便和口服肠通透性试剂后6h的尿液。提取粪便DNA,及应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肠菌的组成结构特点。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尿乳果糖回收率、甘露醇回收率、乳果糖/甘露醇比值。
【结果】
1.CSVDCI组的尿甘露醇回收率(%)(29.15±19.4)显著高于对照组(11.85±5.54),P<0.01。尿甘露醇回收率对CSVDCI判断的ROC曲线显示AUC:0.771,95%CI(0.612-0.931),P=0.03。尿甘露醇回收率与MMSE(r=-0.326,P=0.037)呈现负相关性;与TMT-B(r=0.593,P=0.042)及ADL(r=0.321,P=0.041)则呈正相关。
2.最终32例样本共获得1800347条有效序列行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与对照组相比,CSVDCI组的普雷沃菌属-9(Prevotella-9)(7.57%vs13.44%)及巨型球菌属(Megasphaera)(1.14%vs10.35%)的丰度减低,而梭菌属(Fusobacterium)的丰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LS-DA分析可见两组间的肠道菌群组成有明显差异。进一步行LEfSe分析物种差异可见CSVDCI组中多种条件致病菌(如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丙酸菌属/Propionibacterium等)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而瘤胃球菌(Ruminococcacea)等有益菌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通过CCA分析发现同型半胱氨酸(Hcy)对CSVDCI组肠道菌群的分布影响最大(r2=0.41,P=0.037)。通过肠道菌群丰度前5的种属对CSVDCI判断的ROC模型预测分析结果显示AUC:0.89(95%CI:0.76-1),最佳临界值为(0,0.73)。
3.通过MaAsLin分析发现副萨特氏菌属(Coefficient=-0.00031,P=0.01)和副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Coefficient=-0.001091,P=0.03)均与尿甘露醇回收率呈现负相关,而普雷沃菌属-7的相对丰度与尿甘露醇回收率呈现正相关(Coefficient=0.000073,P=0.04),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CSVDCI患者存在肠漏,肠漏与患者总体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执行能力相关。肠漏有诊断CSVDCI的潜力。
2.CSVDCI患者肠菌紊乱明显,肠菌紊乱具有较强的诊断CSVDCI的价值。
3.副萨特氏菌属(Parasutterella)及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与肠漏结果呈负相关,普雷沃菌属-7(Prevotella-7)与肠漏结果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