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非洲援助政策的调整——规范传播理论的视角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ner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盟对非洲的援助至今已有50几年的历史,其援助政策也经历了几次调整和变化,更基于自身的“规范性力量”建立了规范传播的援助方式。因此,本文以欧盟对非政策的调整为研究对象,讨论欧盟援非政策调整的原因,总结欧盟在援助中的规范传播机制,探讨中国的援非活动对欧盟规范传播产生的影响,并从规范传播条件和非洲政治经济实际情况两方面对欧盟规范传播式援助进行有效性分析。  从1957年开始,欧盟对非援助经历了《罗马条约》、两个《雅温得协定》、三个《洛美协定》,这是欧盟对非援助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援助重点在于经济方面,主要是为了维持欧共体与前非洲殖民地的关系。冷战结束后,第四个《洛美协定》和《科托努协定》的签订标志着欧盟对非援助进入附加政治条件的新阶段,从单纯的经济援助转变为经济、政治、社会全方面的援助,强迫非洲进行民主化改革,建立了规范传播式的援助机制。欧盟试图发挥其“规范性力量”,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加强对非洲的控制,维持其在非洲的传统影响力和市场地位。  欧盟的规范传播机制综合运用了角色建构、激励和规范说服三种机制。具体地,通过与受援国签署援助协议、直接参与制定援助项目的方式使非洲国家了解和接受欧盟规范,进行角色建构;通过援助的增加或中止援助激励非洲国家遵守规范并进行改革;最后通过对民主的宣传,达到规范说服的目的,使非洲人民从心理上认可欧盟规范,非洲国家普遍形成了加强治理、推进善治的共识。  然而欧盟的规范传播式援助也有其固有的缺陷。通过对规范传播条件的分析发现,欧盟只在欧非国家关系密切和非洲国家对外援的依赖方面有较好的规范传播条件,但非洲的国内结构和规范匹配这两个条件的缺乏却使得欧盟规范传播受到较大阻力。由此也导致了欧盟对非援助的实际效果与投入的力度相差甚远,未能彻底改变非洲政治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反而因强行推进民主化改革激化非洲的民族和社会矛盾,间接导致非洲国家的战争和冲突,为很多非洲国家所不满。  同时,欧盟规范传播式的援助受到了中国“平等互利、不附加政治条件”援助方式的冲击。2007年至今,欧盟再次调整援助政策,提出与非洲建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援助的附加条件性也有所缓和,并希望建立中欧非三方合作机制,却因中欧价值观的差异及相互误解未能落到实处。未来中欧在对非援助的问题上应该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消除误解,强调非洲发展的自主性,将非洲国家视为平等的发展伙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