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无论是国民经济总量,还是人民生活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在这巨大的成果背后,我国经济整体上呈现出区域化的非均衡性。地区差异,特别是东部、中部和西部三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这种差距表现在经济总量、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活力等诸多方面。这种非均衡性一方面是由于区域间的历史沉淀的差异,一方面也是国家实行的倾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结果。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有限的资源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发展,必然要有所侧重和针对,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中部和西部。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推进,这种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要实现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地发展,仅仅依靠东部沿海地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持久的。因此,在目前经济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应重点关注经济增长在区域间的平衡性,实现区域经济的繁荣,也同时实现整体经济的健康运行。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区域金融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众多历史事实和理论研究都表明,金融发展促进和推动了经济增长。因此,本文以区域金融发展作为落脚点,期望通过推动区域金融的发展来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并最终实现整体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的发展。本文主要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金融发展理论的一般概述金融深化理论揭示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特殊性和阶段性。90年代以来的经济学家将内生增长理论引进金融发展理论,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生共长关系进行了深透的阐述。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在空间上的具体化。第二部分区域金融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理论既有内在联系又存在显著区别。区域金融有其自身特点,表现为区域金融的时空性、层次性、吸引与辐射性、环境差异性等属性。区域金融发展的环境因素解释了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背景与根源,事实上它揭示了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互动机制的作用方式。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大致平行和制约的关系,两者联系紧密。区域金融发展会加速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压抑会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金融发展研究和探讨金融增长与金融发展空间结构变动的规律,反映金融结构与金融运行的空间差异和具体分布状态。区域金融发展内含于经济状态的形成与变化过程,不同的经济区域为区域金融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成长条件和成长空间;同时,不同程度和水平的区域金融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区域金融发展从量上的扩张表现为区域资本投入的增加,从质上反映为区域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第三部分我国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现状分析我国地区经济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各地区GDP占比、人均GDP或者人均收入、固定投资差异、产业结构差异等方面;而在金融发展水平对比方面,金融相关率、银行资产构成及占比、保险业增加值占比等指标差异明显,直接融资能力(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金融机构效率和金融机构竞争性差异使得中西部地区的资金短缺问题更加严重;统一的货币金融政策与区域经济差异的矛盾,主要包括统一的货币供给在实践中的矛盾、货币金融政策宏观调控效果的区域差异、货币金融制度安排的区域差异都进一步增大了区域经济的非均衡性。在考察了东中西部之间经济与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的基础上,分析导致这种资金区域分布不平衡,也即是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同时也是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分析。第四部分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在理论分析和现实状况的考察之后,有必要进行实证分析,以明了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定量关系。首先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论与现实理论相符。在我国,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在考察整体金融与经济总量的关系的基础上,针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采用1980-2005年的各地区相关经济指标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以人均GDP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以金融相关率、进出口及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解释变量,考察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中部经济的促进作用最大,西部次之,东部最小。在加入各区域每年在股票市场上发行上市的新股总额作为控制变量之后,发现股票市场对东部经济的促进作用最大,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作用不显著。所有的实证结果都证实了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第五部分推动区域金融发展以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及整体经济均衡发展的对策思考首先是中西部地区金融组织体系的再造,构建多元化的金融结构,其次是设立金融改革的试验区,培育中西部金融创新体制,然后是实行区域差异化的货币金融政策及建立区域化的资本市场,最后是积极防范区域金融风险,健全中西部金融监管体系。在促进中西部金融发展的同时,保持东部地区金融的健康发展,可以逐步实现区域金融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整体经济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