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及意义多原核受精是哺乳动物异常受精中的一种,人类IVF中以多精受精的现象多见。人类多原核受精合子发育成的胚胎没有移植价值。因此,探讨影响多原核受精的相关因素,对于减少其发生,提高卵子利用率,增加妊娠机会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研究提示,血清高E2水平等因素与多原核受精有关。本研究通过对IVF治疗周期中患者年龄、不孕年限、手术史、不孕类型、不良孕产史、BMI、基础FSH、LH、AFC,Gn使用天数及剂量,HCG日血清E2、P、LH水平、大卵泡数,获卵数,受精参数,受精结局,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胚率进行分析,初步阐明影响多原核受精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2年11月于广西生殖医学研究中心行IVF助孕治疗的周期。纳入研究对象:年龄22岁—35岁;不孕因素为单纯输卵管因素(可合并子宫畸形),无PCOS、子宫内膜异位症、男性因素等其他合并因素;第一次行IVF的治疗周期,所有患者均以长方案COH治疗,注射HCG36小时后取卵,配偶同时取精,行常规体外受精。共纳入456个治疗周期。分组及比较:一、根据受精后16—18h观察原核形成情况分为两组,观察到多原核受精的周期纳入多原核受精组(A1,235例),未观察到多原核受精的周期纳入无多原核受精组(B1,221例),比较两组年龄、手术史、不孕年限、不孕类型、不良孕产史、BMI(体重指数)、基础FSH、LH、AFC,Gn使用天数及总剂量,HCG日血清E2、P、LH水平、大卵泡数(≥14mm)、获卵数、受精密度、精子活力(处理后)、精卵比例(活动精子数量/卵子数量)、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的差异,以初步阐明上述因素是否与IVF中存在多原核受精相关。二、根据多原核受精所占比例的不同将纳入病例分为三组,≥20%组(A2,50例)、<20%组(B2,51例)和无多原核受精组(C2,51例),三组病例的获卵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匹配,比较三组病例上述变量的差异,以分析在获卵数匹配的条件下多原核受精率与上述因素的相关性。三、筛选出多原核受精率≥40%的病例共18例,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出与之获卵数匹配的无多原核受精病例50例进行对照,比较两组上述变量的差异,以进一步分析高比例多原核受精的相关因素。四、根据患者HCG日E2水平将456个周期所获的5196枚卵子分为三组:<3000pg/ml组(A4,2246枚),3000-6000pg/ml组(B4,2079枚)及≥6000pg/ml组(C4,871枚),比较三组卵子多原核受精率的差异,以进一步分析E:水平与多原核受精率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三组分析)比较其分布差异。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两两比较时修改为α=0.016。结果一、与无多原核受精组比较,多原核受精组Gn总剂量较小,HCG日血清E2水平较高,大卵泡数,获卵数及受精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年龄、不孕年限、手术史、不良孕产史、BMI、基础LH水平、AFC,Gn使用天数、HCG日血清LH及P水平、受精密度、精子活力、精卵比例、卵裂率、2PN卵裂率及优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获卵数匹配的≥20%组、<20%组及无多原核受精组比较,三组间受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多原核受精组受精率小于另外两组(P<0.05),但≥20%组与<2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间的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筛选出的18例多原核受精率≥40%的病例与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四、<3000pg/ml组,3000—6000pg/ml组及≥6000pg/ml组三组分析,结果提示随着雌激素水平升高,多原核受精率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提示Gn用量小,HCG日血清E2水平较高,卵泡数及获卵数较多的周期中出现至少一个多原核受精合子的可能性较大。本研究结果虽然提示存在多原核受精合子的周期受精率较高,但多原核受精率与受精率是否相关,仍需进一步研究。未发现高E2水平显著增加多原核受精率,提示高比例的多原核受精可能不是因为高雌激素水平所致。本研究中未发现多原核受精与HCG日血清P、LH水平及胚胎质量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