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被不断引入教育教育领域。某种程度上,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为新理念新方法的实现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学校纷纷购置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以期为师生搭建良好的信息化教学和学习环境。然而,任何信息技术效用的发挥首先取决于其使用者的态度和行为意向。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是技术效果最终得以发挥的关键角色。因此,教师对技术接受和采纳的问题成为新技术在学校推广的关键问题。我国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师范生步入新教师的行列,职前教师作为明日之教师,如果在培养期间就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产生积极的认知和行为意愿,势必会影响其在未来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技术接受和采纳行为。然而,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很多师范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意愿不强,甚至存在抵触情绪。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职前教师排斥使用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热情度低;影响职前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行为意愿的因素有哪些。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技术接受相关理论关注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行为,并能够对用户信息技术接受行为的影响因素做出合理的预测和解释。本研究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梳理了技术接受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技术接受模型(TAM)和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TF)为基础框架,并结合理性行为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PB)以及社会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建职前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在构建模型基础上,参照相关实证研究量表,并结合实际技术环境和研究对象特征,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操作化定义并做出理论研究假设。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西南大学具有信息技术使用经验的师范生作为调查对象实施调研。同时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9.0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21.0对收集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路径分析以及多群组分析等,验证模型并检测研究假设是否成立。路径分析结果表明:任务技术匹配、计算机自我效能和主观规范对职前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行为意向产生影响;其中任务技术匹配和主观规范变量对行为意向可以直接产生显著影响或是通过感知有用性间接产生影响;计算机自我效能通过任务技术匹配对行为意向产生间接影响。多群组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经验、教育程度对模型中的部分假设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通过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调研,本研究探明了职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意向机理以及影响技术接受的关键因素,并对职前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行为意向影响因素模型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促进职前教师进一步接受并使用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