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场域研究——突围与反思的重建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long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3-1987年间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它不仅承接了70年代文革文学到90年代通俗文学的过渡,而且把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内在地联系起来。论文从文学环境和文学发展的现状出发,选择80年代中期的文学场域作为研究视点,在借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的同时,运用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从"实场"(文学场域中的生产、传播、消费体制过程)和"虚场"(不同话语谱系的观念、理念)两个纬度,对80年代中期文学的存在、生成状况进行考察,试图重新想象并建构出比较完整、线索清晰的80年代中期的文学场域图景。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之外分为三个章节。
  引言主要是交代本文选题目的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主要考察80年代中期文学场域的生成背景与结构。
  第二章通过对80年代中期文学实场重建过程中的两个因素:出版事业和批评家进行考察,得出出版事业在80年代中期面临改制,改制的结果就是出版事业开始主动引领文学思潮的走向,而新潮批评家在此时凭借自身的特殊身份对场域中的话语权进行争夺,由此开创了80年代中期文学场域的话语雪间。
  第三章对80年代中期文学虚场中的理念氛围和话语机制进行论述,得出80年代中期文学场域中出现了一种自由的文学氛围,由此文学开始有了回归自身的价值诉求,这进而影响了80年代中期文学的创作、批评以及出版事业的选择。在这种自由氛围的的笼罩下,加之西方各种文学思潮涌入中国文坛,知识分子们的社会心理有了很大的变化,求新求变的文学理念成为他们在文学道路上所奉行的标准。另外,由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长期居于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话语受到了知识分子们的排斥,他们试图通过现代主义开始与之争夺话语权,这一共同的目标使得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友谊国形式的文学生产运作机制。
  结语中,笔者认为,在近几年关于80年代文学的研究中,对于80年代文学的评价有过高之嫌,因此,笔者立足于80年代中期文学场域中所存在的这些文学现象,对整个80年代文学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对80年代中期的文学场域做一个总体的判断和合适的定位。
其他文献
学位
期刊
报纸
学位
学位
会议
学位
学位
期刊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