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新疆塔城地区和乌鲁木齐两个牛场的2275头新疆褐牛的配种、产犊等繁殖记录,对青年牛和成母牛共统计了11个繁殖性状,采用多种模型对新疆褐牛不同胎次的繁殖性状的方差组分进行了遗传分析。本研究分析了青年牛和成母牛两大类共计11个繁殖性状,其中包括青年牛初配日龄(H-AFS)、初次产犊日龄(H-AFC);青年牛及成母牛妊娠期长度(H-GL、C-GL)、首次配种到成功妊娠间隔天数(H-FSTC、C-FSTC)、重复输精次数(H-NS、C-NS);成母牛产犊到首次配种间隔天数(C-CTFS)、空怀期天数(C-D0)及产犊间隔(C-CI)。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多种模型对新疆褐牛不同胎次的繁殖性状的(协)方差组分进行了估计,对于相同性状,经产牛与青年牛之间差异显著,而不同胎次的经产牛之间差异不显著。(2)遗传分析采用BLUPF90软件的RENUMF90和(AI)REMLF90程序,11个青年牛及成母牛繁殖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范围从0.00018(成母牛产后首次配种到成功妊娠间隔天数,C-FSTC)到0.39(青年牛配种次数,H-NS)。青年牛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从0.0001(H-GL)到0.39(H-NS),成母牛性状遗传力估计值从0.00018(C-FSTC)到0.064(C-NS)。(3)在青年牛和成母牛的共有性状中,成母牛时期的遗传力普遍低于青年牛。总的来说,新疆褐牛的繁殖性状除了H-NS和H-FSTC以外,遗传力都小于0.1,属于低遗传力性状;未来育种可以将H-FSTC、H-AFS、H-NS、C-CTFS、C-DO作为褐牛的选择性状最有可能取得遗传进展。(4)使用DRPs作为反应变量,利用Farm CPU软件对新疆褐牛繁殖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最终找到STC1、VLDLR、CDH2、DPPA3、RAD50、HFM1基因作为新疆褐牛的繁殖性状相关候选基因,为日后进行下一步验证提供了前期理论基础。本研究对新疆褐牛群体繁殖性状展开了传统遗传参数估计,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与繁殖性状相关的遗传标记,首次获得了新疆褐牛繁殖性状候选基因,从遗传育种的角度为新疆褐牛繁殖性状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