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在竞争残酷的世界保持自身发展优势,科技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我国,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对实现国家技术创新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总量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而高校的科研成果是否与其投入比例相对应,是所有人关注的问题。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科研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用也是学者们不断研究的热点问题。中部地区是我国这个“大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其战略布局规划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高校的科研效率对于地区发展乃至国家战略布局的实现都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通过对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和分析,对研究所用到的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进行介绍,从而对本研究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对象进行阐释;其次根据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本研究要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并通过对中部地区高校的科研投入和产出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基本假设和结论;再次利用DEA方法以及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分别从静态角度和动态角度对中部地区高校科研效率进行评价,分析了其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综合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从整体上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部地区整体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各省市技术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2007年至2014年间,中部地区PTE均值和PTE最小值逐年增大,说明中部地区总体纯技术效率不断提升,但河南效率较高,湖南、山西效率较低,且差距明显,每年最多有三个省份达到纯技术效率有效,也就是说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省份其高校科研效率低下的原因仍然存在于是制度、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第二,从规模角度来说,中部地区效率虽然整体基本达到0.9,稳定性十分差,有效的省份较少,无论是均值与最小值甚至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处于CRS和IRS状态的省份也呈现不断减少的状态,缺乏一定的稳定性;第三,中部地区高校科研效率总体波动增长,但两级分化明显,且中部地区科研效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规模效益未发挥其有效作用。各省份之间差距明显,河南作为效率最高的地区与最低的湖南之间的差距显著,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第四,就其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而言,反应的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综合情况,但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其进步并不明显。且从要素贡献来源的角度看,许多省份高校效率的变动,其主要来源还是技术效率的变化,而技术进步就成了那个较为缺乏但是又十分关键的要素。为了对单个省份高校的科研效率现状有更为详细的说明,又分别从单个省份角度阐释其高校科研效率具体状况,分析影响每个省份高校科研效率较高或较低的具体原因,从科研活动过程本身管理和制度水平、规模等角度以及国家、社会等外部因素角度探析原因,最后依据以上分析和结论,从科研活动本身及国家、社会角度提出提高中部地区高校科研效率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