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家养生文化在北方机构养老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
我国步入人口高度老龄化阶段的同时,也身处于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新时代,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与时俱进,养老需求呈现扩大化、多样化特征,晚年生活的质量和不同群体需求亟待更具体的关注。近年来各种新兴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包括发展势态迅速的“佛教机构养老模式”。伴随着新功能需求的新形态养老空间的出现,对于传统养老空间的“遍布适老辅具的照护机构”的既定刻板印象产生了冲击,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与更高层面的要求。本文
【出 处】
:
大连工业大学
【发表日期】
:
2020年01期
其他文献
红外成像在军工和民用领域有广泛用途,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融合是目前多源图像融合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特别是长波红外图像和低照度可见光图像融合。长波红外穿透力强,能够克服低照度、雨、雾、遮挡等环境成像,图像对比度好,目标显著。低照度相机能够在弱光环境下清晰的成像,图像细节丰富。将两种图像经过配准和融合算法处理,可以将两者的优势合二为一,提高对场景的探测能力。论文开展了红外和可见光图像双目配准和融合算法
学位
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木薯在我国作为非食用型农作物常常被用于制备生物酒精的原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脱水污泥。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生物酒精的需求增加,木薯酒精污泥的年产量正急剧增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由于木薯酒精污泥产量大,富含脂肪、蛋白质、纤维素等有机质,是一种潜在的制备生物炭的基体材料。基于此,本文从绿色环保和资源化再利用的角度出发,以木薯酒精污泥为前驱体,以强碱弱酸盐碳酸
学位
在过去的4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致使江苏省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河流和湖泊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当前随着水环境管理目标从水体化学质量向生态质量(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的综合质量)的转变与推进,迫切需要科学地建立适合江苏省河流特点的生物评价和生态健康评价方法。科学合理的构建判断参照点的客观指标体系及标准阈值,是当前江苏省水生态健康评价亟需解决的首要任务。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
学位
随着社会发展,工业和生活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如工业燃料、重金属、废水废气越来越多,对生态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对这些危害物的检测与监控引起了人类的普遍关注。CuO是一种禁带宽度约为1.2 e V的p型半导体,由于其成本低、稳定性高、危害性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表面增强拉曼特性(SERS)、气体传感器研究,从而实现对有害物质的检测。本文用简单水热法合成了CuO为主体的材料,利用电子束蒸发
学位
碘化铅纳米片(PbI_2 NSs)是一种二维(2D)材料,带隙宽度为2.36 e V,在可见光波段(450-510 nm)具有良好的响应,常被用作钙钛矿前驱体。但是,PbI_2NSs光谱响应范围较窄,且电阻较大。因此,基于PbI_2 NSs杂化材料的研究较少,限制了PbI_2 NSs的进一步应用。为此,我们选择了2D硒化镉纳米带(CdSe NBs)与其杂化。硒化镉(CdSe)的禁带宽度为1.7 e
学位
21世纪以来,合唱这一音乐表演形式已成为国内发展热潮,作为提高社会音乐素养和整体审美的理想媒介,越来越多的合唱团、合唱活动、合唱比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合唱创作坚持传承与创新兼备,使中国合唱作品西方化的同时,又具有中国特色。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当代合唱创作仍面临着巨大考验,由于创作人才匮乏、创作风格单一,导致相对滞后的现状。由此可见,我国合唱对多元化、新作品的需求日益凸显。温雨川便是活跃于当今国内
学位
当今世界农业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科学研究领域成为了研究热点。无疑,农业监测是农业信息化领域的重点。而现代农业监测的一大特点是非接触性的对作物长势进行无损监测。对比基于卫星遥感的作物长势监测,无人机遥感具有时效性和分辨率等方面的优势。而价格低廉的消费级无人机的出现,给农业无人机的应用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将无人机带到了普罗大众的视野之中。因此,本研究期望将消费级无人机与作物生长监测
学位
日志机制在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被广泛应用,它能维护数据库管理系统或文件系统崩溃前后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并提供一个可靠的方法保证系统恢复。目前已有的应用于SSD内部事务的日志机制产生了许多写操作问题:首先,日志机制没有将不同种类写操作区分出来,写操作可以分为向新分配区域添加数据的分配指令操作和对已有数据的更新指令操作,对这两种写操作,系统都采用相同的日志机制处理,事实上,对于第一次写入的数据
学位
李志超(1935—2020)先生长期从事科技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是当代著名科技史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研究的开拓者。李先生1935年出生于内蒙古开鲁县,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1974年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光学、光谱学并领导高级物理实验课;1975年进入《梦溪笔谈》译注组,从而开始进行科技史研究。1980年与陈光共同建立自然科学史研究室,1981年晋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