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基层处在整个制度体系的末端,腐败的影响面远不如高层。但从空间角度看,基层腐败发生在群众身边;从利害关系角度看,它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腐败的后果又直接转嫁到群众身上,再加上案件数量、涉案金额等,基层腐败的危害性显然是不容忽视的。现阶段依靠司法预防,并辅以其它社会措施进行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问题。因此,寻找有效的基层腐败治理措施,应当成为我国新时期反腐工作的重点。传统犯罪学理论将犯罪研究的思路局限于犯罪人的研究,而没有看到犯罪发生过程中,犯罪人仅是一系列因素之一。情境预防理论以犯罪行为发生模式为研究核心和出发点,试图分析具体犯罪的情境因素。一方面,情境会对行为人心理形成产生影响,并在行为人从行为动力外化成行为时起作用;另一方面,行为人可以在受到情境影响的基础上,主动改变情境、创造情境或者理性选择情境。在情境与行为人的双向互动中探讨该情境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关系,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管理情境以此减少犯罪机会进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目前,西方国家所呈现的司法预防、社会预防和情境预防三足鼎立的犯罪预防体系充分说明了该理论具有的独到价值。发展到今天,情境预防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对犯罪进行合理解释的理论框架,一个逐渐成熟的研究方法,一套有效控制犯罪的实践手段以及一个不断完善的绩效评估方法,从而为基层腐败治理开辟一条新路。本文从情境预防理论出发,探讨其应用于基层腐败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层腐败治理的现状呼唤着有效措施出现,情境预防理论应用在基层腐败又可以更好解决问题,因此将情境预防理论运用于基层腐败治理势在必行。由于两者在诸多方面的契合,实践中也不会出现排异反应。在具体应用时,运用情境预防理论中的情境因素探究基层腐败发生的时空规律,结合情境预防具体措施提出有针对性手段,以此解决基层腐败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情境和行为人的这种双向互动提出具体措施并对治理的难点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