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IFN-λ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抗病毒活性的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wk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人IFN-λ<,1>基因的克隆 目的 探索获取IFN-λ<,1>基因克隆的方法.方法 从经滤疱性口腔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s Virus,VSV)诱导过的A549细胞中抽取总RNA,再用一对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Reverse transcrib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以扩增出足够数量的IFN-λ<,1>基因片段,再经PCR回收试剂盒进行回收.结论 成功克隆到了IFN-λ<,1>基因.第二部分 人IFN-λ<,1>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IFN-λ<,1>的构建 目的 探索构建IFN-λ<,1>真核表达载体的途径.方法 用EcoRⅠ和BamHⅠ二种限制性内切酶对经PCR获取的IFN-λ<,1>基因和pcDNA3.1A质粒分别进行双酶切,再经T<,4>连接酶连接后,将基因重组质粒在感受态的大肠杆菌DH5α中进行转化后涂平板.结论 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cDNA3.1A—IFN-λ<,1>的真核表达载体.第三部分 pcDNA3.1A—IFN-λ<,1>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及抗病毒活性的研究 目的 将人IFN-λ<,1>基因转染COS-7细胞后,检测培养上清液中所表达的IFN-λ<,1>的抗病毒生物学活性.方法 采用脂质体介导的真核细胞基因转染法,48小时后收集转染细胞上清液并进行抗病毒活性的研究,与此同时对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的COS-7细胞进行RT-PCR,以判断人IFN-λ<,1>基因是否已转入细胞内和进行了有效表达.结论 人IFN-λ<,1>基因已转入COS-7细胞内,并表达、分泌了具抗病毒活性的IFN-λ<,1>.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意义:  室间孔是连接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天然通道,随着越来越多手术涉及此区,如何最小限度损伤室间孔周围神经和血管成为外科医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室间孔后缘是静脉血管,尤其是大脑内静脉及属支的汇合处。由于与室间孔解剖位置关系复杂同时静脉变异较大,这些相关静脉常成为神经微创手术关注的重点之一。  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SWI)是基于核磁共振(
期刊
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其特征在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减少和纹状体多巴胺神经递质的耗竭。6-羟多巴胺(6-OHDA)是一种神经毒素,因为它可以损毁中脑黑质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因此常被用于PD的动物造模。在PD的治疗中,左旋多巴长期使用会导致更严重的运动障碍,而胚胎或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PD的方法也饱受质疑。我们前期研究表明,尽管6-OHDA注射后中脑
大脑神经网络连接是神经解剖学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前提。在神经科学的迫切需求下,追踪大脑神经环路结构的技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中。传统的神经环路示踪方法如高尔基染色、蛋白质和肽类标记物和其他染料染色等,虽然可以通过显示脑区神经元的形态和对其他脑区的投射来提高了人们对大脑神经环路的认识,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不能跨突触标记或者跨突触后信号减弱、传播方向不特异,而且不能标记脑区的特殊类
学位
学位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