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详尽地收集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气象数据和森林火灾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1961~200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与森林火灾密切相关的气象指标的年际变化、1972~2005年森林火险天气指标的年际变化和1980~2006年火状况(fire regime)的年际变化的分析,从森林火险天气和火状况两个角度研究了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该林区森林火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61~2005年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气候向有利于林火发生的方向演变。1961~2005年间林区年均温度呈显著升高趋势,近5年年均温度的平均值比最初5年升高1.57℃,且大兴安岭西坡气温的升高幅度大于东坡。林区年降水量呈缓慢增加趋势,但最近5年年降水量减少,主要是夏季非防火期降水量明显减少。林区年均风速呈显著下降趋势,最后5年年均风速的平均值比最初5年下降了0.5m/s,约17.2%;自1999年以来年均风速降低幅度减缓,并出现回升。在年降水量增加和年均风速显著降低的情况下,年均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1999~2005年期间降低幅度最大。1999~2005年间年均空气相对湿度的显著下降,在春季防火期和秋季防火期是由于年均风速下降幅度的减缓和回升,在夏季非防火期则是由于降水量的明显减少。总之,林区的气候在变暖的情况下朝变干的方向演变;在降水量增加的时期,气候变干的速率较缓;在降水量减少的时期,气候变干的速率较快。在我国大兴安岭林区当日最高气温≥12℃时林火发生的概率会明显升高。1961~2005年间春季防火期日最高气温≥12℃的Julian日期呈显著提前趋势,最近5年Julian日期的平均值比最初5年提前6.4天,说明春季防火期利于森林火灾发生的气象条件提前出现;秋季防火期日最高气温≤12℃的Julian日期的平均值比最初5年推迟3.7天,说明秋季防火期不利于森林火灾发生的气象条件延迟出现。在气候朝变暖变干方向演变的状况下,林区1972~2005年间森林火险天气严峻程度呈升高趋势。1972~2005年代表林火引燃指标的细小可燃物湿度码FFMC均值在各防火期/非防火期都呈增加趋势,其中夏季非防火期增加幅度最大;FFMC均值的增加,会使林火发生的概率增大;各防火期/非防火期最后5年FFMC均值的平均值比最初5年分别增加了0.8%、4.8%和1.2%。1972~2005年代表可燃物干燥状况的指标(半腐层湿度码DMC、干旱码DC和可燃物累积指标BUI)在各防火期/非防火期都呈增加趋势,其中夏季非防火期增加趋势最明显,这说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林区可燃物的干燥状况增加,这会导致林火平均强度的增大、地下火发生的概率增加、林火控制及火场清理的难度加大。代表可燃物干燥状况的指标中,DMC的增加幅度最大,说明当前的气候变暖对半腐层(5~10cm深处)可燃物的水分含量影响最大。春季防火期、夏季非防火期和秋季防火期近5年DMC均值的平均值分别比最初5年增加了14.1%、47.0%和30.6%。1972~2005年间夏季非防火期代表森林火险天气总体状况的火险天气指标HTZ均值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1999~2005年间上升幅度最大,最后5年HTZ≥73日数的平均值比最初5年增加了8天。春季防火期和秋季防火期HTZ≥73日数呈缓慢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春季防火期和秋季防火期日最大风速均值的显著下降,随着近些年来日最大风速均值的减缓和回升,春季防火期和秋季防火期的HTZ≥73日数呈增多趋势。在气候朝变暖变干方向演变的情况下,林区近10年来(1995~2006年)火状况与前一时期(1988~1994年)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火状况的变化因不同的防火期而有差异。春季防火期、夏季非防火期和秋季防火期森林火灾都有增多的趋势,以夏季非防火期火灾增多趋势最明显,1980~1998年夏季非防火期火灾很少,并且没有大火灾发生,但1999年后火灾明显增多,且连连发生大火灾。变化最显著的火源是雷击火源,近些年来春季防火期雷击火呈增多趋势,夏季非防火期雷击火的增多趋势最明显,且夏季非防火期雷击火大火灾也呈明显增多趋势。火发生日期最显著的变化是春季防火期最迟火灾发生日期向夏季非防火期的伸延。春季防火期最早火灾发生日期有提前的趋势,秋季防火期最迟火灾发生日期也有向后伸延的趋势。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北部和西坡北部是火状况变化最显著的区域。总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气候朝有利于森林火灾发生的方向演变,森林火险天气的严峻程度上升,森林火灾数量和大火灾数量增加,火险期延长。随着气候变暖趋势的持续,在更暖的气候条件下该林区的森林火险天气状况将更加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