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传输扩散能力通常由气象条件决定。为了研究关中地区气象条件与大气污染的关系,在宝鸡与西安设置测试点(宝鸡测点为1号点,西安测点为2号点),分别代表关中边缘与关中中部,通过地面观测获得两测试点颗粒物浓度与地面气象数据,利用WRF/CALMET耦合系统模拟获得关中区域高空气象数据,结合收集到的宝鸡陈仓点与西安小寨点(国控点)监测数据,从关中区域的角度分析了一个重污染过程的形成、持续、消散及消散后各阶段,其气象条件的演变特征,并分析了两测点气象要素与不同粒径段颗粒物浓度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污染形成与持续阶段,沿着秦岭山脉有上升气流但在850hPa时,速度衰减为0m/s,盆地内大部分区域垂直风速为零;污染消散阶段,沿着两侧山体有较强的下沉气流进入盆地,盆地内开始有上升气流出现,速度约为0.03m/s;污染消散后,盆地内向上与向下风速约为0.12m/s与-0.05m/s,地面与高空对流强烈。(2)污染持续阶段盆地内温度梯度很小,700m高空与地面温差为2℃;污染形成阶段盆地内出现多个高温区,形成热岛群,热岛厚度约为300-500m;污染消散阶段盆地内温度分布更均匀,热岛群现象消失;测试期间污染后,关中区域不存在热岛现象,1号点10m平均温度为271.38±2.83K,2号点为273.60±3.06K,均为各阶段最低。(3)污染持续阶段,关中区域混合层高度明显低于污染消散后阶段。污染形成时两测点混合层高度平均值最小,约为300m左右;污染消散时,1号点和2号点混合层高度的平均值分别增加至527.48±353.08m与425.16±283.71m。(4)在RH≥60%时,两测点颗粒物数浓度均为双峰分布。小颗粒在RH<60%时数浓度较高,大颗粒在RH≥60%时数浓度较高。当Dp<0.1μm时,1号点和2号点颗粒物总浓度在RH<60%时,分别是RH≥60%时的1.05倍和1.06倍。当Dp≥0.1μm时,1号与2号测点颗粒物总浓度在RH<60%时,分别是RH≥60%时的0.35倍和0.68倍。(5)温度和湿度与不同粒径段的颗粒物浓度相关性不同。温度与中值粒径为0.01μm左右的颗粒物负相关,与中值粒径大于0.121μm的颗粒物正相关;湿度与中值粒径为0.010-0.072μm的颗粒物负相关,与中值粒径为0.199-1.242μm的颗粒物正相关,与中值粒径为2.007μm以上的颗粒物在高湿情况下呈负相关,在1号点低湿环境下呈正相关,2号点低湿环境下相关性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