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腹内压及作用时间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并通过对腹内高压后肠道氧化还原状态改变、肠黏膜细胞凋亡的研究,探讨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原因。方法:1. 建立腹内高压(IAH)动物模型,并观察IAH对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以及动脉血气的影响。2. 通过以下指标及方法观察腹内高压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1) 激光多谱勒检测肠黏膜血流量。(2) 以荧光素异硫氢酸葡聚糖(FITC-D)和辣根过氧化酶(HRP)Ⅱ型两种分子探针,检测肠黏膜通透性。(3) 酶学分光光度法、化学显色法检测肠黏膜损伤标志酶DAO及血浆D-乳酸。(4) 鲎基质动态浊度法检测内毒素、常规细菌培养检测细菌移位。(5) 肠黏膜病理形态学观察 光镜、电镜。3. 通过以下指标及方法观察腹内高压对肠黏膜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1)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硫代巴比妥酸法。(2) 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测定:谷胱甘肽还原酶循环法。(3)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谷胱甘肽还原酶循环法。(4) 总抗氧化能力(T-AOC)测定:分光光度法。(5) 氧化还原相关酶活性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6) 氧化还原关键酶GPx、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PPAR)基因表达检测:RT-PCR。4. 腹内高压对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1) 肠黏膜原位凋亡检测 :TUNEL法。(2) bcl-xl基因表达检测:RT-PCR。(3) Bcl-xl凋亡蛋白检测:Western Blot。 <WP=9>结果:1. 参阅现有文献中IAH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经分析比较,以及使用不同动物与制作方法上的预实验摸索,最终选定以新西兰兔为研究对象,成功以氮气气腹法制作了IAH模型。当腹内压>20 mmHg作用1小时以上时,PO2明显降低,PCO2显著增高,血PH降低,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但在20 mmHg各时相点,平均动脉压并无明显改变。当腹内压达30 mmHg时缺氧及酸中毒进一步加重,动物口唇发绀,并可累及循环,心率、平均动脉压显著降低。2. 腹内压增高至20 mmHg时肠黏膜血流量明显降低,比正常对照减少了45%;当腹内压升高至30 mmHg时,比正常对照减少了80%。当压力>20 mmHg时,门静脉血中FITC-D及HRP-Ⅱ含量均显著上升。循环中D-Lactate、DAO含量随压力增高及作用时间延长显著增加。病理形态学检查证实存在肠黏膜的损伤。20 mmHg作用1、2、4小时内毒素含量随时间延长显著增高,30 mmHg作用2小时约为正常对照组的5倍。20mmHg 1、2、4小时细菌到肠系膜淋巴结的移位率分别为33.3%、66.7%、100%;30mmHg 1、2小时均为100%,2小时有1例到肝脏的移位。3. 肠黏膜组织MDA含量在腹内压20 mmHg作用1小时即显著增高,并随时间延长而进一步增加,且与时间及压力大小呈正相关。20 mmHg作用1小时即可导致GSH的降低以及GSSG的升高,GSH/GSSG比率随腹内压力的增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显著下降。腹内压20 mmHg作用1小时,SOD、CAT以及GPx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小时显著降低;30 mmHg作用2小时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GPx基因表达检测结果显示,20mmHg 1小时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30mmHg作用1、2小时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PARα基因表达在20mmHg作用1、2、4小时及30mmHg作用1、2小时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4. 在腹内压>20 mmHg时,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显著增多。腹内压10、20、30 mmHg组各时相点bcl-xl基因表达均明显降低。在20mmHg作用2小时,Bcl-xl凋亡蛋白出现明显降低,并随时间延长进一步下降;30mmHg作用1小时Bcl-xl即显著降低,2小时进一步降低。结论:1. 采用氮气气腹法制作腹内高压动物模型,避免了以往制作方法上的缺陷。2. 腹内压>20 mmHg可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3. 腹内高压可显著降低肠黏膜血流量,破坏肠黏膜完整性,使通透性增加,促进内毒素细菌移位的发生,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4. 腹内高压可导致肠黏膜氧化还原失衡,并影响抗氧化相关酶的活性与基因表达。<WP=10>5. 腹内高压可降低凋亡抑制基因及蛋白Bcl-xl的表达,是导致肠黏膜细胞凋亡增多的重要原因。6. 肠道氧化还原失衡、凋亡增多是导致腹内高压后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