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明确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时机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同时报道2例较长时间被误诊为肺结核的非HIV感染的马尔尼菲青霉病,以期临床重视一些少见真菌病的诊治。方法1、应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筛选出123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对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根据指南将其分别归入拟诊组、临床诊断组和确诊组,比较各组的转归等,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肺部真菌感染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2、报道2015年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2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马尔尼菲青霉病作为关键词,分别在Pubmed、中国知网检索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病例文献,对报道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123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拟诊63例,临床诊断57例,确诊3例。92.7%有基础疾病,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123例患者全部接受抗真菌治疗,其中单药治疗96例(78.0%),多药治疗27例(22.0%),经治疗后病情好转68例(55.3%),死亡29例(23.6%),其他26例(21.1%);拟诊组、临床诊断组、确诊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9.1%、28.1%、33.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蛋白血症及侵袭性操作对预后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两例马尔尼菲青霉病资料:病例1,男,32岁,以发热、咳嗽、咳痰、咯血为主要表现,经抗感染、抗结核治疗无效,支气管镜下见气管上段新生物,气管、支气管粘膜表面白色坏死物附着,气管粘膜组织、支气管镜抽吸液培养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病。病例2,女,28岁,以反复高热、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胸部CT提示左上肺团块影伴左上肺不张,院外长时间抗结核治疗无效,并出现全身多处脓肿和溶骨性破坏,后经头顶部包块穿刺液培养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病。通过对1980年1月至2015年1月的文献进行回顾,中国知网共报道马尔尼菲青霉病1826例,Pubmed共报道471例,78.3%~91.7%病例合并HIV感染,90%以上伴有发热,约50%病人伴有咳嗽、贫血、皮肤损害,近60%出现肺部浸润性阴影,40%左右的患者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结论1、COPD基础、免疫功能低下是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抗真菌治疗时机前移可能降低病死率,低蛋白血症及侵袭性操作可作为评价肺部真菌感染患者预后的主要指标。2、马尔尼菲青霉病常发生于HIV感染的病人,但免疫功能正常者亦可发生,因其临床表现各异,容易被误诊为结核病。临床中对于经常规抗感染、抗结核治疗效果欠佳的免疫功能正常者需高度警惕,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