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变为中高速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加注重质量,而不是盲目的追求速度。经济水平步入了新台阶。人民的收入得到提升,生活得到改善。2016年,辽宁省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2870元,是1980年的48倍。然而,我们在看到振奋人心的成就的同时,一些不和谐不容忽视的问题依然存在。比如,从收入增速的角度来看,农村地区远远落后于城市。这意味着收入不公平的问题已经日益显著。这是一个很有共性的问题。很多学者专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有的学者指出辽宁省农村金融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其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原因。所以本文的研究显示出及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本篇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然后本文梳理了农村金融相关的理论成果,发现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在时间维度上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的观点;城乡收入理论也同样分为了很多学派。正文部分对农村金融进行详细的论述。农村金融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现实中的农村金融体系涉及很多领域,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等。本文在前人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及综合考虑指标统计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数值计算的方便性等诸多因素。界定本文的农村金融的研究范围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同时,由于农村金融也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为了这个概念可以量化,本文将农村金融细化为三个指标,分别是:一、存贷余额比重指标。二、乡镇企业贷款比重指标。三、存贷转化效率指标。其中存贷余额比重指标测度的是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乡镇企业贷款比重测度的是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存款转化效率测度的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效率,也就是金融机构将农村存款转化为农村贷款效率。金融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主要通过四个渠道。即一、门槛效应。二、降低贫困效应。三、非均衡效应。四、涓滴效应。其中,金融发展通过门槛效应路径会拉大收入差距;金融发展通过降低贫困效应路径会减小收入差距;金融发展通过非均衡效应路径会拉大收入差距;金融发展通过涓滴效应路径则会减小收入差距。并且非均衡效应并且降低贫困效应、门槛效应、涓滴效应和非均衡效应的大小强弱在金融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实证结果来检验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最终作用效果。以1994-2015年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通过实证分析得知,扩大农村金融机构存贷余额的规模以及提高乡镇企业贷款比重将会拉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而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效率将有助于缩减差距。最后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综合结果针对辽宁省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的提出政策建议: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比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大力支持乡镇企业的的发展,强化对乡镇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