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幻小说,作为架起文学与科学两种文化桥梁的艺术,作为关注科技发展对人类文化及更深层面影响的文学,是结合现代科技成就与文学意境的产物,它不仅能触发人类的想象力,更带给人们以强烈的科学启示。因此它被视为“民族想象力的翅膀”。在西方,科幻小说的发展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科幻小说却命运多舛,长期遭受人们的误解、冷落和歧视,如今这种局面并未得到多少改观。这种现状背后,隐含着怎样的文化忧虑?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思考,开始自己的论文命题。本文以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文本分析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的方法,就科幻小说的美学特质、中国科幻小说的本土化特色及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与创作得失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综合的研究。 论文由五部分构成。序言部分通过对科幻小说的界说,归纳其美学特质。认为科幻小说是科学与幻想相结合的文学产物。它在本质上既不是科学本身,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幻想,而是基于科学基础上的人类幻想,或以幻想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们对科学精神的敬慕与向往。科学性和幻想性是科幻小说的基本美学特性。第一章对科幻小说的形成进行追根溯源。认为尽管科幻小说产生于近代科技,但它与古代传统幻想文学之间,并非没有联系。不过,受传统文化意识的制约,中国古代幻想文学并没有直接导向现代科幻小说的产生。第二章梳理20世纪中国大陆科幻小说的本土化进程,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风格:“科技强国”梦的寄托与失落,“科普少儿化”的科学主义畅想,反映社会现实的“成人化”探索及回归自我的“多元化”尝试。第三章对台湾和香港科幻小说的两种创作风格进行比较。认为台湾科幻小说的“民族风格架构”旨在提高作品艺术品位,但这样的文学理路带来的是科幻创作的曲高和寡。香港科幻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了拓展科幻发展的生存空间走“通俗化”之路,结果造成科幻小说审美特性的减弱,不过它们共同为丰富中国科幻小说的本土化特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第四章对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进行审美批评与建构。认为由于科幻小说中的“科学”长期“超越”“小说”可能的美学范畴,结果导致文学幻想力的严重缺失。直接原因,来自科幻小说创作价值观念的偏颇,而造成这一偏颇的深层原因则是民族科学文化的落后和科学观念的缺乏。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是,对于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不是作为一种孤立的文学存在进行封闭式研究,而是将其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序列中,以世界科幻小说发展的总体格局为参照,把握其美学特色。第一次站在反思传统文化的角度,以批判的眼光对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进行审美批评与建构。找到制约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根源,指出科幻小说与科学进步之间的必然联系。这对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