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综合利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资料,并充分吸收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吴越两国的若干重大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讨论的过程中,首先对有关吴、越两国的传世和出土文献以及考古资料进行全面收集与详细整理分析,去伪存真,力求研究资料的真实可靠。全文由吴史新探、越史新探、吴越关系研究三编构成。上编吴史新探首先讨论太伯之吴和苏南吴国的关系,就太伯之吴的地望、苏南吴国之姓以及太伯出奔的原因和路线等进行了考辩和探讨。我们认为太伯、仲雍为避祸出奔所建之吴国为苏南吴国的传统认识是可靠的,此吴之最初地望在今江苏南京江宁和安徽当涂县交界处的横山一带。吴王世系及称谓在学界的研究中一直纠葛不清。历代吴王的称谓常常表现为一人多称,笔者认为这种一人多称实为名、字、号之别,并对数位吴王(如寿梦、诸樊、余祭、僚、阖闾)的名、字、号作了考证。此外,对历代吴王之间的承继关系和数代吴王的在位年代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澄清。关于吴国疆域的变迁,在确定相关古地名今地望的基础上,分五个时段就吴国灭国夺邑、开疆拓土的过程进行仔细梳理,弄清了吴国疆域变迁的详细过程。在吴王寿梦以前吴国的疆域北邻郯国一线;西部与钟吾国、徐国、钟离国、州来、淮南群舒之地相邻;向南大概在黄山、天目山,太湖北部一线与越国相邻。吴王寿梦在位时期,原为楚国控制的淮南群舒之地的大部为吴国掌控,吴国的势力范围已经抵达楚国本土。吴王诸樊、余祭、余昧和僚在位时期,于淮河两岸和江淮之间大力经营,夺取州来、巢、钟离等楚国东境重镇,解除了吴军西进的藩篱。吴王阖闾在位时期,北灭钟吾和徐占有其地,为日后吴国北上开拓铺平了道路;其后在联晋攻入楚长城之后,继续南下攻楚入郢,几乎灭楚,后虽被迫东归,但也使楚国丧失了与吴抗衡的实力,淮河两岸和江淮之间尽入吴国。吴王夫差即位后,败越于夫椒,一度并越,后又分封越王勾践百里之地,并连续增封,基本上恢复了越国原有疆土。从前494年至前482年间,通过吞并邳国、割占宋(包括偪阳国故地)、鲁(包括鄫国故地)等国疆土,吴国北部的疆域得到很大的开拓。越灭吴后,越、楚、鲁、宋等国瓜分了吴国故地。吴破楚入郢之战是春秋晚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改变了当时的战略格局。战前数代吴王励精图治而使吴国国力强大,并持续实施伐楚国策,特别是吴王阖闾为伐败楚国精心谋划。而楚国的滥刑造成本国人才大量流失为敌国所用,常常给楚国带来致命打击;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而自相残杀,为满足穷奢极欲的生活而聚敛无度,政治的腐败大大削弱了国力;对外扩张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一直在北上与东进之间摇摆,结果导致吴晋联合持续抗楚的局面。笔者通过考察并对比吴楚两国战前的国情,指出了此战吴胜楚败结局的必然性,并就此战对晋、楚、吴、越、秦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分析。中编越史新探首先讨论了越王世系和称谓。在传世及出土文献中,历代越王的称谓也常常表现为一人多称,笔者认为这种一人而多称实际上同样是名、字、号、谥之别,并弄清了数位越王(如允常、勾践、鹿郢、朱句、翳、不寿、无余之、无颛)的名、字、号、谥。此外,又对历代越王承继关系和数位越王的在位年代中存在纠葛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明确。与吴国疆域一样,越国疆域同样经历了一个长期变迁的过程。春秋晚期以前,越国疆域是以太湖为中心的太湖周边广大地区。但随着立国于宁镇地区的吴国的不断壮大,越国在太湖地区的疆土逐渐被吴国蚕食。到越王允常以前的春秋末期,吴越两国已经形成了以太湖南岸为界的格局。越王允常时期,吴越两国继续保持以太湖南岸为界的对峙局面,越国开始向南开拓疆土,占据了浙江全境。越王勾践兵败夫椒后,越并入吴,越王勾践仅有吴王夫差所封的百里之地,但后来连续得到吴王夫差增封,疆域基本上恢复到战败前的程度。勾践灭吴后,除归还原来吴所占楚、鲁、宋地之外,故吴地尽入越国。勾践迁都琅琊后,在鲁南泗上削莒、割齐、灭滕、郯、鄫,大力开拓疆土。但随着霸业的衰落,鲁南泗上越地先后沦入齐国之手;在江淮流域越国也不断失地于楚。秦灭楚后,剩余越地成为秦国疆域的一部分。越王勾践灭吴后,越国霸业兴盛。但自越王翳迁都于吴以后,越国霸业逐渐走向衰落。不顾国力盲目称霸以及对外扩张最终导致不断丢失疆土,加速了越国的衰落;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王权而接连残杀是越国衰落的直接原因;而实行落后的分封制则是越国衰落的根本原因。越国究竟灭于何国何时是一个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问题,令人无所适从。其实,尽管越国曾在楚威王、怀王以及考烈王时期失地于楚,但是并未亡于楚,直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才最终灭于秦。下编主要探讨吴越关系的相关问题。据文献记载,从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到鲁哀公二十二年(前473年)的七十余年间,吴越两国之间发生了十次战争,其中包括两次越从楚伐吴战争。越国在吴越战争中从被动挨打到从楚伐吴,再到试探性进攻吴国以致独立伐吴且能在战争中取胜,体现了吴越两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导致吴越两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原因有二:一是越王勾践自吴归国后励精图治使越国国力增强;二是吴王夫差长期的争霸战争导致吴国国力凋敝。吴国至迟在西周晚期已经称王,在其强盛之时,破楚、臣越、制齐、威晋,称霸一时。然而在吴王夫差后期,吴国却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连续败于昔日的臣服之国越国,并最终为其所灭。吴王夫差败越之后,一改前代吴王将灵活的外交策略与战争手段相结合的谨慎务实作风,不顾国力,为争夺霸主而穷兵黩武。在处理对越关系问题上,吴王夫差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从一心灭越到败越后的荒成不盟,再到封越及不断增封,先后出现一系列重大转变。吴王夫差在即位之初为报父仇还能励精图治,但在败越之后逐渐表现出来骄奢淫逸的本性。在争霸问题上,吴王夫差急于事功却又刚愎自用且胸无长策。而越王勾践在处理对吴关系上指导思想明确,一切以存越、强越为宗旨。在入吴三年归国后,越王勾践励精图治、卧薪尝胆、招贤纳士、从谏如流,发展壮大越国以待吴弊。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从前494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到前482年越王勾践入吴,吴由强转弱,而越由弱转强。在吴越两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越国用五年的时间通过三次战争最终灭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