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是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对“实践”的理解较为浅显,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且缺乏对其相互转化的规律的认识,从而教师培训中“实践取向”的课程总是面对着难以突破的具体操作性问题。论文认为,支撑“实践”的关键是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包括有关实践对象的知识,亦包括实践过程中的反思性、策略性知识。因此,本文在“实践性知识”的视角下,从实践性性知识的生成的规律去重新探索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文章首先论证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问题,即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实践发展的前提基础。文章对实践性知识做了详细的阐述,从内容上来说,它包括了教师信念、自我知识、学生知识、情景知识、反思能力以及策略知识等六类知识,其与传统“真理性知识”所蕴含的确定性、学科性、显性化不同,实践性知识侧重知识双向互动下的理解建构及其情境性应用,以实践的“目的性”为起点,产生于教师个人的反思与行动,具有综合性、动态性、缄默性、情境性等特征。这些相对不确定的知识有其特殊的内容及生成方式,为后文观察和探讨各种教师培训形式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视角。随后,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的现实观察以及参与,了解到当前的教师培训活动多采取了专题理论学习、基地观摩、任务驱动学习以及同行交流四种形式。以实践性知识视角进行观察,四种培训形式在促进实践性知识的内化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如“专题理论学习”聚焦实践中的主题,以讲授方式系统整合实践对象和实践策略知识;“基地观摩”使教师能够在观察学习中感知到优秀同行的实践智慧,发现实践的创造性和可能性;“任务驱动学习”使教师通过共同完成一些专业工作,在主题行动中调整既有知识与经验,强化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过程;而在“同行交流”中,教师通过互动分享彼此的工作经验,拓展实践性知识的情境与应用知识。基于对实践的“目的性”及“行动性”的综合理解,这些培训形式在理想状态下将有效地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沟通互动桥梁,使教师能够超越经验层面上的理论指导,更有目的地推进教育实践。以此来考察现实中的教师培训,发现这四种培训形式尽管在当前培训环节中都得到了体现,但“实践取向”的良好设计和愿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尽如人意。通过对Y市乡村教师培训项目观察,讨论培训学员在实践性知识上的学习收获,发现在不同培训形式上特定的实践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上不够丰富或有所偏差,影响教师学习过程中实践性知识的丰富与拓展。而在培训过程中的主要缺失表现为:总结评价环节缺失、反思分析能力不足、授课知识提炼不足等,这些原因表面上是培训设计和培训能力的问题,深层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培训目标、结构、内容以及方法等方面的“实践取向”之不足。因此,为改进教师培训活动,笔者基于实践性知识框架,提出一些有关构建实践目标、优化培训内容、完善培训结构、调整培训方式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以期通过完善教师培训工作实现培训的目的——促进教师专业实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