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无线电跟踪对西伯利亚狍(Capreolus pygargus)在猞猁捕食风险下的家域利用开展研究,结合猞猁(Lynx lynx)的活动痕迹和种群数量,分析猞猁对狍空间利用的影响,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方法,探讨狍反捕食适应对策和捕食者-猎物系统的关系,为自然保护区西伯利亚狍的恢复与管理提供基础资料。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2012-2013年在正沟核心区和王坟沟核心区共发现猞猁活动痕迹82处,在5只无线电遥测跟踪死亡的狍位置点,通过设置红外相机以及冬季雪地动物足迹特征辨识,确定被猞猁捕杀的为3只,占死亡总数的60%,保护区内狍被猞猁捕食的几率较大,狍的生存处于较高捕食风险威胁。2、运用95%MCP(最小凸多边形)方法对遥测数据完整的5只狍分析其家域利用情况,2012年度家域面积排序为:C3亚成年雄性个体(1522.20hm2)>C4幼年雌性个体(565.12hm2)>C6成年雄性个体(419.73hm2)>C5幼年雄性个体(380.49hm2)>C8成年雄性个体(160.69hm2),2013年度家域面积排序为:C4个体(911.10hm2)>C8个体(598.96hm2)>C6个体(258.63hm2)(C3和C5死亡)。表明不同个体随着自身的生长发育时期调整家域范围,同时,也受环境资源和捕食风险的限制。3、遥测狍个体家域利用面积存在显著季节变化差异,C3个体2012年冬季的家域利用面积(1005.75hm2)最大,夏季的家域利用面积(25.76hm2)最小(x2=103.976,df=5,P=0.000),C6个体2012年各季节的家域面积依次为冬季(382.00hm2)>春季(108.83hm2)>夏季(55.62hm2)>秋季(36.84hm2)(x2=134.368,df=5,P=0.000),C8个体2013年各季节95%MCP家域面积依次为冬季(598.96hm2)>春季(379.86hm2)>夏季(245.11hm2)>秋季(188.73hm2)(x2=59.62,df=5,P=0.000),可能与冬春季节食物质量较差,需要扩大取食范围有关;秋季活动范围小,则与繁殖求偶的占区行为有一定联系。4、在斑块尺度和微生境尺度下,狍对食物资源和隐蔽条件都最差的华北落叶松林选择最小,对白桦林、蒙古栎林、白桦虎榛子混交林有较高的选择,说明食物资源和隐蔽性对狍的生境选择有重要影响,是一种适应捕食风险的空间利用行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