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发性事件的影响包括物理影响和社会影响两个方面,其中,社会心理影响是构成社会影响的重要部分。如果把突发性事件的承受者范围扩大,突发性事件不仅对当事人产生影响,还会随着危机信息的传播经过风险的社会放大过程,对非事件当事人产生间接的影响,使风险呈放射性扩散。为什么突发性事件的发生,远在千里之外的非事件当事人的安全感也会受到影响?有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迅速的平息下来,而有的事件却经过发酵不断扩大其影响力,甚至形成新的危机。而不同特点的突发性事件对公众安全感的作用程度不同,政府、媒体和个人在危机的扩散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基于对公众安全感的研究,将公众安全感的结构维度分为确定控制感、归属感和安全需要。通过文献梳理,在众多影响公众安全感的因素中,提取了事件属性、媒体传播、政府应对和群体心理及行为4个影响突发性事件下公众安全感的关键变量。其中,事件属性有事件发生地、死亡人数、财产损失和影响范围;政府应对包括应对及时性、应急能力和事后追责;媒体传播涵盖报道数量、报道准确性和是否存在谣言;群体心理及行为又包括了群体情绪、群体搜索和群体表达。由此,建立了突发性事件下公众安全感影响因素的四维理论模型。结果显示,影响范围广、应对不及时、谣言的存在和消极的群体情绪是导致公众安全感丧失的必要条件,当其他条件变量与必要条件同时发生时,最容易引发公众安全感的缺失。通过实证研究,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媒体传播对公众安全感的解释力最大,其次分别是事件属性、群体心理及行为和政府应对。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于网络,包括百度搜索指数、新闻网站、论坛/贴吧和新浪微博。通过内容分析法和自编的情绪字典将事件属性、政府应对、媒体传播、群体心理及行为和公众安全感各变量转化成定量数据。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探寻在突发性事件中导致公众安全感缺失的必要条件和逻辑条件组合。最后,基于实证结果,灾后公众安全感的恢复有赖于公众的应急能力和媒介素养的提高,发挥媒体在抑制风险扩散和心理干预中的作用,旨在建立以提高应急能力为目的,以政府、媒体和公众协同参与的心理危机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