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新乡地区2815例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胆结石临床发病和治疗情况进行统计研究,揭示以新乡市为代表的我国现阶段四线城市糖尿病伴发胆结石的发病特点、治疗方式,以及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探寻其发病机制,为相关的科研及临床工作提供依据及帮助。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按照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组,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相关因素与胆结石的相关性,找到2型糖尿病患者患胆结石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运用单因素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胆结石疾病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确定新乡地区糖尿病患者并发胆结石病的特点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其中两组在胆结石总发病率、单纯胆囊结石发病率和胆囊并胆管结石发病率上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胆结石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其中不同年龄段在胆结石总发病率、胆囊结石发病率上比较,梯度上升趋势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体重过轻组(BMI<18)的胆结石总发病率分别高于体重正常组和体重超重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过度肥胖组(BMI≥32)胆结石的总发病率最高,达到80.26%。3.随着患者糖尿病病史的延长,胆结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糖尿病病史超过20年的患者胆结石总发病率达到75.56%,达到5年以下病史患者发病率15.01%的5倍,差异非常显著。随着患者检测的糖化血红蛋白增加,胆结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糖化血红蛋白超过11%的患者胆结石总发病率达到62.63%,达到糖化血红蛋白[6,7)%组发病率16.47%的近四倍,差异非常显著。随着患者检测出空腹血糖的增加,胆结石的发病率明显上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空腹血糖超过10 mmol/L的患者胆结石总发病率达到66.53%,达到空腹血糖[6.2,7)mmol/L组发病率12.63%的四倍,差异非常显著。4.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胆囊并胆管结石及总计发病率与血脂正常组比较,均明显上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混合型高血脂症的患者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胆囊并胆管结石及总计发病率与血脂正常组比较,均明显上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单纯高甘油三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患者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胆囊并胆管结石及总计发病率与血脂正常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经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结石组(不同结石部位)和未合并结石组在不同因素中的差异比较发现,年龄因素、甘油三脂因素、低高密度脂蛋白、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合并结石组和未合并结石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I因素和血清总胆汁酸仅体现在胆囊内结石组较未合并结石组有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指标在合并结石组和未合并结石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合并结石组明显在上述指标上高于未合并结石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胆固醇在合并结石组和未合并结石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且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明显在上述指标上高于未合并结石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胆囊并胆管结石和总合并结石组在上述指标上也高于未合并结石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结石组(患者不同治疗方式)和未合并结石组在不同因素中的差异比较发现,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指标、总胆固醇指标在结石组和未结石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行胆囊摘除手术治疗者和保守治疗者指标明显高于未结石组,P<0.01,而无明显症状的结石患者指标高于未合并结石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合并胆结石的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糖尿病病史、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等因素与胆结石病变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是影响胆结石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1.女性糖尿病患者的胆结石的发病率高于男性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患者的胆结石发病率随之增高。2.糖尿病患者中体重过轻人群和过度肥胖人群的胆结石发病率均较体重正常组高。3.糖尿病发病史、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指标能够反映患者所患糖尿病的严重程度,胆结石发病率也随这些指标的延长和增高逐渐提高。4.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性别、年龄、糖尿病发病史、血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血清总胆固醇数量是与胆结石发病相关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