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概念,这一新的教学形式自诞生起就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深入推广而倍受关注。现有研究或是关注翻转课堂中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平台的建设,或是关注其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中的知识化教学效果,仅有的一些探索翻转课堂在品德课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多半是在中学阶段,小学阶段的极为少见且都不深入,这为翻转课堂是否适用于我国小学品德课教学打上了问号。本文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来探索翻转课堂是否适用于我国小学品德课教学这一问题。研究者先后在南京市B小学三年级A班和Y小学五年级C班、D班进行了两轮行动实践,共四次品德课翻转课例尝试,通过行动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行动后的评价与反思,研究者意在回答和重新诠释品德课堂的翻转理念。整体来看,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并不少,学者大多认同其对于当前教学的革新,并突出了其所具有的德育价值,研究者正是立足于这些已有认识确立起本研究的假设,即翻转课堂可以适用于小学品德课教学。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者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的《我送老师一朵花》为课例进行了首轮翻转尝试,经行动后的评价与反思发现:只从教学组织形式上认识翻转课堂并将知识类学科翻转教学的思路应用于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对学生道德发展的推进作用十分有限,也不足以充分验证假设成立。对此,本研究深入反思了品德课教学中的翻转课堂究竟该“翻转”什么的问题。在对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目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品德课程的性质、内容、目标以及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对于品德课堂的理解和定位,研究者认为,品德课与翻转课堂的契合不能只是局限在一种教学形式意义上,即品德课堂的“翻转”不能只是教学环节上的位置调换,而是要以生活为对象进行“翻转”。对生活进行“翻转”的目的在于让儿童的生活从孤立的、分离的、无意识的状态转变为整体的、连续的、实践的、有意义的样态,成为能够滋养和促进儿童道德发展的生活。带着这一对品德课翻转教学的新认识,研究者与Y小学的F老师合作展开了第二轮行动研究,分别是基于生活体验的翻转尝试、基于实践调查的翻转尝试和基于角色互换的翻转尝试,它们相继都验证了翻转生活的课堂能够很好地作用于儿童对道德知识的理解、道德反思能力、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生活经验的发展。最后,研究者基于两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为教师在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提出了若干建议,同时也对翻转课堂的限度进行了理性思考。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四点:第一,在小学品德课中进行翻转生活的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道德反思能力、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生活经验的发展,因而翻转课堂适用于我国小学品德课教学。第二,在小学品德课堂中进行的翻转应当是以生活为对象的翻转,它表现为将学生课前自然生活“翻转”为教师有意识指导过生活,将学生课下课上分离的生活“翻转”为连续性生活,将学生课中“基础+意义提升”生活“翻转”为深度学习生活。第三,在具体的品德课程中运用翻转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在课前提醒学生边过生活边反思,指导学生学会体察生活事件的道德意义;课中注意把握学生发展的连续性,将师生、生生间的讨论引向深入;课后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课中和课前所学,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接续课程内容的学习联系起来。第四,翻转教学是有限度的,在品德课程中运用,教育者还应注意到不能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呈现教学;课前的指导不能过度干预学生的日常生活;课中的深度教学要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