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小鼠模型,并探讨不同中药方剂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小鼠次黄嘌呤灌胃、氧嗪酸钾皮下注射、尿酸钠右踝关节注射的方法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小鼠模型。(2)造模后给予实验鼠一、二、三、四号中药方剂,通过观察小鼠给药后踩关节周径差、小鼠步态评分和磷钨酸还原法检测小鼠血清尿酸值的方法来评价不同方剂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3)采用ELISA的方法测定小鼠给药后血清中IL-1 β含量、TGF-β 1含量和URAT1的含量来探讨一号方剂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小鼠的作用机制。(4)用光学显微镜来观察不同取材时间下小鼠踝关节的病理改变。结果:(1)模型组小鼠的踝关节周径差、步态评分和血清尿酸值在不同取材时间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小鼠在造模后出现显著的关节肿胀、不同程度的跛行和血清尿酸水平的持续升高。(2)一号方剂组在取材第3天可明显减轻小鼠踝关节肿胀度、改善小鼠跛行(P<0.05),且各方剂组改善小鼠关节、步态的疗效为:一号方剂组>三号方剂组>二号方剂组>四号方剂组。一号方剂组和三号方剂组在取材第5天时可显著降低小鼠血清尿酸水平(P<0.05);各方剂组在整个疗程中,其降低血尿酸的作用依次为:一号方剂组>三号方剂组>四号方剂组>二号方剂组。(3)一号方剂各剂量组在取材第5天能显著减轻小鼠踝关节肿胀、改善小鼠跛行(P<0.05);一号方剂各剂量组自.取材第3天便可持续降低小鼠的血清尿酸水平(P<0.05),在取材第7天其降尿酸作用较苯溴马隆强(P<0.05);且高剂量组改善小鼠踝关节肿胀度、跛行程度和尿酸水平的作用均优于低、中剂量组。(4)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L-1β的含量在取材第1天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血清中TGF-β 1的含量在取材第3天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血清URAT1的含量在取材第5天较模型组亦显著下降(P<0.05);说明一号方剂可通过升高血清中TGF-β 1含量和降低IL-1 β的含量来改善模型小鼠的关节肿胀度和步态评分,通过下调小鼠血清中URAT1的含量来降低尿酸水平。(5)在取材第3天,一号方剂组小鼠关节的病理改变如下:滑膜细胞增生,滑膜间质水肿,且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苯溴马隆组小鼠关节内可见大片坏死组织及其夹杂少量无定性物,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在取材第7天时,一号方剂组小鼠关节病理改变较前明显好转,仅见滑膜周围间质水肿,血管扩张充血,少量单核细胞浸润;而苯溴马隆组小鼠关节仍可见大量滑膜细胞、纤维母细胞增生,并有多核巨细胞及少量单核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可见少量无定性物。结论:(1)通过次黄嘌呤灌胃、氧嗪酸钾皮下注射和踝关节注射尿酸钠的方法能够成功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小鼠模型。(2)一、二、三、四号方剂在降低血清尿酸水平、抗炎、镇痛方面均有疗效,其中一号方剂疗效较其它三组方剂强。(3)一号方剂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小鼠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升高血清中TGF-β1的含量、降低血清IL-1β的含量来抑制关节的炎症反应、减轻关节疼痛;通过下调血清中URAT1的含量来降低小鼠的尿酸水平。(4)各组小鼠关节病变在取材第7天较前均有所好转,其中一号方剂抑制关节局部淋巴细胞浸润的作用最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