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倡议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和投资不断增多,经济和技术的合作与交流持续增加。中国技术水平相对先进,而沿线的东道国政治经济现状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国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迫切希望在接受中国投资的同时,通过技术学习、知识吸收、技术改进等途径等,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能力提升。这一过程存在许多影响因素和转移障碍。论文以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技术转移效应及其特征,有学术价值和管理应用意义。 论文采用文献评述、框架构建、案例研究、现场调研等方法,对相关概念、理论和已有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建立中国与中亚技术转移的分析框架。以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为研究案例,对相关企业员工进行访谈,前往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搜集证据资料,揭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间发生的技术转移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案例研究探讨了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营管理三个主要阶段的技术转移典型事实,总结了中、哈两国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获得的技术转移绩效。最后,给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很强的技术互补性,中国项目投资在新的技术应用环境和技术标准要求下,可以集成双方的互补性创新资源,进行适应性创新、渐进性创新和合作创新。这一过程推动了沿线国家技术知识获取、技术人才成长和技术能力提升,也激发和诱导和中国企业对输出技术体系的优化完善和二次创新,从而出现了技术转移效应;其特点,一是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双方在技术发展水平较为接近,技术梯度小,沿线国家较顺利地引进和学习了中方的新技术、新知识和新管理经验,实现了技术转移正向效应;二是中方企业通过“干中学”、“干中创”,增强了中方新技术和新设备在复杂工程环境的适用性,提升了跨国投资建设管理与技术创新能力;三是为推进投资项目顺利进行,双方努力弥合技术标准差异,开展合作创新,推进了相关领域的行业技术进步。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效应的认识和理解,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技术政策制定和企业创新管理也有决策参考作用。 作者认为,在“一带一路”项目投资中坚持国际化视野、本土化运作的项目管理理念,有助于推进技术转移效应和提高技术转移绩效。为此建议:中方企业应对项目有关的当地环境、技术标准和技术资源状况做好实地调研,提高合同谈判、技术方案、产品采购、运作模式选择的适应性;要加强员工相关培训,推行用工属地化,加强员工培训考核制度,做好人员培养计划,提高技术转移绩效;要建立和谐相处的企业运营文化,互相学习和了解彼此的技术传统和工艺特点,多沟通,多交流,促进输入技术的优化完善和二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