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力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合理运动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显著作用,“运动是良医”已成为全球性健康促进计划。当前针对不同人群的运动处方设计趋于精细化,然而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大众对于这种“科学的”、“能实现最佳健康效益的”运动处方的依从性并不高。行为改变理论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角度解释个体健康行为的发生、改变和维系。国际研究证实,以行为改变理论为指导的运动干预成功率更高。因此,本研究将转化理论模型(TTM)、自我效能理论等行为改变理论,与基于运动生理学原理的运动处方相结合,提出高依从性的个性化运动干预方案设计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运动依从性影响因素调查采用“问卷星”调查了合肥地区居民运动依从性影响因素,获得有效问卷1590份。通过对结果分析发现:(1)总体情况。被调查者中有规律运动习惯的669人(42.1%),无规律运动习惯、但是有运动意愿的407人(25.6%),既没有规律运动习惯、又没有运动意愿的514人(32.3%);(2)运动动机对于是否参与运动具有决定性作用。有规律运动习惯群体,其坚持运动的首位因素是“运动的动机/需求”;无规律运动习惯的人群,其较少参与运动的首位因素是“缺乏运动的兴趣”。2.个性化运动干预方案研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高依从性的个性化运动干预方案设计方法。按当前有无运动习惯、有无运动意愿,基于TTM模型,将人群划分为运动意识培养、运动习惯育成和科学健身指导三类,进行针对性运动指导。(1)运动意识培养。运用自我效能理论,从强调行动益处、提供替代经验等方面,设计个性化运动健康教育方案,提升运动动机和意识;(2)运动习惯育成。基于良好的运动意识,设计以“动起来”为目标的非结构化运动处方,培养规律运动习惯;(3)科学健身指导。基于规律的运动习惯,设计以运动生理学原理为依据的结构化运动处方,实现更高运动诉求。3.运动干预服务系统构建基于个性化运动干预方案设计方法,构建了运动干预服务系统。系统采用感知层、决策层和应用层的结构,涵盖健康检测、问卷管理、综合评估、方案管理和跟踪随访等功能模块,打通了“检测-评估-干预-跟踪”的闭环式运动干预流程,实现了个性化运动干预方案的自动推理以及干预过程的跟踪管理。4.个性化运动干预实验验证依托运动干预服务系统,在合肥市某社区随机招募62例实验对象,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个性化运动干预。通过分组指导、可穿戴设备监测、定期远程跟踪等手段,显著提高了运动依从性:日均步数平均增加3284步/天、运动总量增加860 METs-min/周、运动强度增加2.56级;带来了显著的运动-健康效益:血压、冠脉供血功能、身体成分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显著提升了运动意识、普及了科学健身知识。实验从多角度证实了运动干预方案设计方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