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一胃癌患者自杀意念与心理扭力的关系研究研究目的1.了解胃癌患者自杀意念发生状况;2.探讨自杀的扭力理论在胃癌患者自杀意念研究中的适用性:基于自杀的扭力理论框架,构建自杀意念与心理扭力关系的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无望感、心理困扰的中介作用及社会支持相关各因素、疾病相关各因素的调节作用,为胃癌患者自杀意念的干预方案构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取横断面研究设计,选择山东省某四所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胃癌患者为调查对象。对符合标准的患者使用调查问卷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信息,测量自杀意念、心理扭力、心理困扰、无望感、家庭功能等指标。共发放问卷354份,获得有效问卷332份,有效率为93.7%。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验证自杀的扭力理论过程中,以是否出现自杀意念为因变量,心理扭力为自变量,将性别、年龄、教育水平作为协变量;心理困扰、无望感作为中介变量;家庭功能、工作情况、婚姻状况、疾病相关因素分别作为调节变量。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研究结果1.332名胃癌患者中,18.37%的患者显示存在自杀意念。2.心理扭力总平均得分为92.06(SD=22.94,范围:40~157),价值观扭力平均得分为21.59(SD=7.60,范围:10~46),愿望扭力平均得分为24.88(SD=7.56,范围:10~47),相对剥夺扭力平均得分为22.23(SD=7.14,范围:10~45),应对扭力平均得分为23.36(SD=6.21,范围:10~42)。本样本中研究对象所体验到心理扭力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愿望扭力、应对扭力、相对剥夺扭力、价值观扭力。79.21%(N=263)的胃癌患者属家庭功能较好(家庭功能得分≥7)。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及无望感的发生比例分别为32.83%,23.80%,46.39%。有25.60%的胃癌患者报告出现了心理困扰症状。3.单因素分析:家庭功能低(χ2=10.601,p<0.05),自觉健康状况差(X2=9.857,p<0.05),处于进展期肿瘤阶段(χ2=4.757,p<0.05),出现临床不适症状(X2=6.452,p<0.05)以及焦虑症状(χ2=66.258,p<0.01)、抑郁症状(χ2=61.087,p<0.01)的胃癌患者发生自杀意念的比例较高。4.变量关系分析:心理扭力(OR=1.035,95%CI:1.021~1.048)、心理困扰(OR=1.216,95%CI:1.155~1.279)、无望感(OR=1.375,95%CI:1.250~1.513)分别与自杀意念密切相关。心理扭力与心理困扰(r=0.471,p<0.01)、无望感(r==0.305,p<0.01)之间呈显著正相关。5、中介效应分析:以有无自杀意念为因变量,控制了协变量和调节变量后,第一步纳入心理扭力,第二步纳入无望感和心理困扰进行分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模型1心理扭力OR= 1.034(95%CI:1.019~1.050);模型2中心理扭力 OR=1.011(95%CI:0.992~1.029),心理困扰 OR= 1.188(95%CI:1.112~1.269),无望感 OR= 1.276(95%CI:1.131~1.440)。纳入了无望感和心理困扰后,心理扭力的OR值减小,提示无望感和心理困扰在心理扭力与自杀意念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以有无自杀意念为因变量,心理扭力为自变量,心理困扰和无望感为中介变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心理扭力与自杀意念的直接效应无统计学意义(95%CI:-0.008~0.024,p>0.05),而总间接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0.022~0.048,p<0.05),提示无望感和心理困扰在心理扭力和自杀意念之间发挥中介作用。6.调节效应分析:以有无自杀意念为因变量,心理扭力为自变量,分别将社会支持相关各因素、疾病相关各因素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疾病相关不适症状与心理扭力交互项回归系数为-0.047(p=0.008),提示不适症状能够调节心理扭力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结论与意义1.胃癌患者自杀意念发生比例较高。2.本研究初步验证了自杀的扭力理论在胃癌患者自杀意念研究中的适用性:心理扭力可能是胃癌患者自杀意念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水平的心理扭力与自杀意念的出现密切相关;心理困扰、无望感在心理扭力与自杀意念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疾病相关不适症状能够调节心理扭力与自杀意念的关系。3.临床护理人员可以针对心理扭力、心理困扰、无望感等因素进行定期评估,帮助患者正确应对与自杀意念相关的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4.本研究是首次将自杀的扭力理论引入胃癌患者自杀意念研究中,扩大了该理论的应用人群。本研究结果为干预胃癌患者自杀意念提供新思路。研究二心理干预对自杀意念效果的meta分析研究目的目前尚缺乏针对胃癌患者自杀意念的干预研究。其他人群的自杀意念干预研究能够为构建胃癌患者自杀意念干预方案提供一定的借鉴。基于此,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式,评估心理干预对自杀意念的干预效果,分析不同干预内容、干预时间及干预形式对干预效果的影响,为构建胃癌患者自杀意念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对 PubMed、MEDLINE、Psych Info、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进行检索,截止时间为2017年7月。全面收集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筛选文献后,提取研究相关的原始信息。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估。对符合要求的研究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研究结果初次检索到英文3538篇,中文955篇。通过筛选后,最终提取了 24篇文献的数据进行分析。干预后效果评价显示,心理干预组比对照组更能缓解自杀意念[SMD=-0.47,95%CI(-0.67,-0.2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实施综合性心理干预、基于CBT的心理干预、危机干预的干预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干预时间持续2~8周与9~24周的干预组效果优于对照组;采取个体化干预形式与小组和个体化干预相结合形式的干预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将干预后≥6个月的随访评价定义为长期效果评价,结果显示心理干预对缓解自杀意念有长期效果[SMD-0.31,95%CI(-0.47,-0.14)]。结论与意义1.心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自杀意念,为心理干预缓解胃癌患者的自杀意念提供了可行性。2.综合性心理干预、基于CBT的心理干预、危机干预能够有效缓解自杀意念。干预时间持续2~8周与9~24周,干预形式为个体化干预与小组和个体化干预相结合的心理干预具有显著效果。以上结果均为胃癌患者自杀意念干预方案的构建提供了参考依据。研究三胃癌患者自杀意念干预方案构建研究目的基于横断面研究(研究一)和meta分析研究(研究二)的结果,构建适用于胃癌患者的自杀意念干预方案。研究方法首先,对自杀的扭力理论与心理应激理论、适应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及心理危机干预理论进行综合分析,构建干预方案的理论框架。结合横断面研究(研究一)结果,确定胃癌患者自杀意念干预靶点。其次,根据meta分析(研究二)结果对干预的内容、形式、持续时间进行设计,形成干预方案初稿。最后,采用专家函询法,邀请10名专家对方案初稿进行专家函询。研究结果1.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形成了专家认可的胃癌患者自杀意念干预方案。构建的干预方案由干预方案介绍、干预程序及内容、干预者注意事项三个部分组成。2.该方案为综合性心理干预,采用个体化干预形式,持续时间为8周,每周1次,每次40~50分钟。3.本干预方案的干预程序分为建立关系、学习技能、加强练习三个阶段。干预内容主要涉及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纠正认知模式和增加社会支持三个方面,从而达到降低胃癌患者心理扭力,缓解自杀意念的目的。结论与意义构建的胃癌患者自杀意念干预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可为临床干预胃癌患者自杀意念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