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金融全球化和中国公司治理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已有多家商业银行陆续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后还将有更多的中国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对中国商业银行治理效率的影响,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采用27家银行2004年到2008年的数据,130个观测值的非平衡面板对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对商业银行治理效率的系统影响进行了分析。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引言,第二章分别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转型和战略投资者引进与商业银行治理的国内外研究进行述评;第三章基于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对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驱动因素和模式进行总结;第四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之后对本文的样本选择进行了阐释,并对相关变量的定义进行了说明;第五章对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对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采用随机前沿范式对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效率进行了分解,并分别进行了验证;第六章对外部治理环境对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持股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是全文的结论。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具有公司治理效应,体现为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进改善了银行的治理结构、提高了银行治理绩效,增强了安全性;境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了治理结构改善效率,但是对其他效率的提升程度较弱,即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作用似乎只聚焦在“治理结构的改善”层面。总体来讲,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及其持股比例的提高增强了银行的治理结构改善效率、治理绩效激励效率以及治理安全保障效率。 第二,境外战略投资者对银行的治理追求“用脚投票”的投机获利效应,同时又追求“用手投票”的监督效应;境外战略投资者持股注重经济型治理质量较高、经济发展环境较好、地区金融市场化较成熟的地区,提示人们对于需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讲,应首先推进公司治理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转型,并塑造“规则、合规”的治理环境。 相对于一般银行研究的数据难点,本文在样本容量及样本数据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本文的样本容量为27家银行2004年到2008年的130个非平衡观测值,包括了国有大型银行、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各个类型,从而能与科学的固定效应、随机前沿分析相匹配,有利于深入挖掘样本银行战略投资者引进前后的系统特征。本文的数据获取是借助工作网络,分别对每一家银行采用邮寄的方式,并借助工作网络促进调研和相关数据的整理。尽管数据获取及收集的成本较高,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本数据的“进入障碍”,形成了本文独特的数据优势。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基于实证分析构建了银行治理效率的基本要素。基于随机前沿分析范式,构建并创新了银行治理效率的系统要素,并将其提炼为治理结构的改善效率、治理绩效的激励效率以及治理安全的保障效率三个维度,实现了“效率相对化”。 第二,基于制度、实践及理论研究的三维分析框架提炼了中国商业银行战略投资者引进的基本特性。本文参考Gersick(1999)的三维分析模型,初步构建了包含制度演变维度、实践发展维度、理论研究维度的三个相互交叉又相互影响的三维分析框架。 第三,在优势数据的基础上,本文充分参考南开大学公司治理指数的评价体系的权重标准,构建了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效率的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