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目前治疗消化道早癌的一种标准内镜术式,因其不受肿瘤大小限制及较高的治愈率已取代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成为近年来治疗消化道早癌的首选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内镜技术和器械已经有所改进,并发症呈下降趋势,但出血仍然是ESD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术后出血,因其突发及不可预见的特点困扰着许多临床医师。本文将系统分析早期胃癌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且术后病理为早期胃癌的患者共计281例。依据是否出现术后出血分为对照组及术后出血组。收集既往史、住院病历、病理结果、内镜报告等资料。统计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近1个月内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缺血性血管病、肿瘤部位、内镜下大体分型、组织学类型、肿瘤直径、手术时间、是否合并溃疡、是否合并脉管癌栓、是否为整块切除、是否为完全切除、是否出现术后出血及术后出血时间等信息以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281例早期胃癌患者中共有16例发生术后出血(5.69%),出血时间为术后第1日至术后第9日。其中8例(50%)于ESD术后24小时内出现术后出血,10例(62.5%)于48小时内出现术后出血。其中1名患者于术后48小时内连续出血2次,1名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均于内镜下止血成功。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得出,术前1个月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OR值为0.051,95%CI 0.011~0.230,P<0.01)、手术时间≥4小时(OR值为0.048,95%CI 0.009~0.263,P<0.01)、合并溃疡(OR值为0.038,95%CI 0.007~0.193,P<0.01)是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时间≥4小时、术前1月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合并溃疡是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以BCL-2抑制剂维奈托克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在老年AML中的应用,并分析维奈托克的作用机制、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及其在其他血液肿瘤中的应用。方法:本文报道了1例老年AML患者以维奈托克联合阿扎胞苷为治疗方案的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主因皮疹1月余,间断发热半月余于2020-08-01入院,依据骨髓涂片、活检、流式及二代测序结果,明确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高危ASXL1,
目的:系统评价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receptor agonist,GLP-1RA)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与胰腺炎和/或胰腺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数据库(CNKI)、维普(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
目的:研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与患者进展时间的相关性。
目的:本研究初步探讨同轴生理盐水进针法对减少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共纳入2018年9月份至2020年12月份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人110例,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常规应用同轴法穿刺,研究组采用同轴生理盐水进针法进行穿刺,观察两组气胸、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55例病人中47例获得特异性病理组织标本,病理诊断阳性率为92.1
目的:脑膜癌病是指各种恶性肿瘤转移至软脑脊膜、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和蛛网膜引起的疾病,致死率高且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如何尽早诊断及有效治疗脑膜癌病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本文通过对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82例确诊为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详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探究脑膜癌病诊断及疾病评估的方法,并进行生存预后分析,为脑膜癌病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20
目的:通过观察患者在放大内镜下不同微结构和微血管形态并与术后病理进行一一对应,分析放大内镜下微结构和微血管形态与早期胃癌诊断、分化类型、浸润深度的关系,旨在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性,提高早期胃癌的治愈率。方法:选取了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放大内镜检查后接受内镜下治疗的患者共165名,将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所观察的表面结构分为圆形、条状、乳头、破坏、消失,微血管形态分为
目的:观察尼洛替尼(Nilotinib)作为一线、二线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CP)患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应用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最佳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确诊及治疗的CML-CP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初次诊断时间、TKI初次治疗时间及二代转换时间、白
目的: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胃癌(GC)m RNA表达量进行数据挖掘,找出与GC预后相关的糖酵解基因,构建风险评分模型,并评估其对GC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GC样本基因表达量及临床数据,然后利用GSEA对GC m RNA转录组数据进行基因富集分析,将富集分析得到的糖酵解基因与临床数据整合后,应用R语言,将其随机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对训练集分别进行单因素、多因素C
目的: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结肠腺癌(colon aden ocarcinoma COAD)信息筛选与COAD预后相关的microRNA,并构建mi croRNA预后模型,为COAD患者预后提供新的评估方案。方法:对TC GA数据库中COAD患者microRNA及临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C OAD与癌旁组织的差异表达microRNA,随后,将整个COAD数据集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transrectal ultrasound,CE-TRUS)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到2021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96例PCa疑似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均行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