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诺斯托罗莫》的狂欢化特征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诺斯托罗莫》因其恢弘的背景,众多的人物,独特的结构,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堪称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是其艺术创作达到顶峰的标志。评论家已从各种角度对其进行解读,但多数仅关注小说中严肃、悲剧性的一面,而忽视了蕴含其中的荒诞、喜剧性因素。本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对《诺斯托罗莫》进行解读。通过对小说中狂欢化特征的挖掘,揭露小说存在的荒诞、喜剧性的一面及其所折射的康拉德狂欢式的世界观。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对小说及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指出巴赫金,拉伯雷和康拉德之间直接、间接的关系,初步建立起《诺斯托罗莫》和狂欢化的联系,同时对论文的布局进行简单介绍。第二部分是论文主体,包含三个章节。第一章集中对小说中的狂欢大众进行分析。不伦不类的马丁·德考得、化了装的蒙特罗将军及古怪的巴里奥斯构成了狂欢节上小丑的人物形象;狂欢节上的傻子则由肤浅的米歇尔船长和白痴索第罗组成;而成对的形象则由高大但愚蠢的加马丘和瘦小却精明的富昂特斯、难看但聪明的琳达和美丽却天真的吉赛尔为代表。这些人物本身令人发笑的特性,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性;同时,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让一切传统、权威、神圣的存在变得荒诞可笑,极具颠覆性。第二章主要对小说中重要人物查尔斯·高尔德和诺斯托罗莫狂欢式的加冕、脱冕仪式进行解读,指出加冕并不是完全地肯定,因为脱冕与之同行;脱冕也并不是彻底地否定,因为它是另一种形式的改变和革新。脱冕后的高尔德和诺斯托罗莫以新的形象出现,这与狂欢节强调死亡与新生、改变与革新的要求相呼应。第三章分析小说中充溢的狂欢化精神。狂欢节蕴含的彻头彻尾的颠覆精神在小说中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习俗、政治权力、权威、英雄主义的颠覆。因为处处颠覆,萨拉科的权力中心不断流动变化,阶级及等级间的壁垒得以消除,权力阶级与非权力阶级间可以随意转化角色,世界不再一成不变而是流动的,一切都可能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体现了狂欢节蕴含的可笑的相对性。梅尼普精神则主要体现在小说具有的“杂语”现象及对话性。“杂语”主要通过多重视角的采用、多元及不同甚至矛盾的因素包容共存来实现;对话性主要指小说内部以及小说文本与其他作品文本间具有的对话性。结语部分主要对论文进行综述,充分肯定《诺斯托罗莫》的双重性及艺术魅力,指出小说带有的这种狂欢化格调,使其原本黑暗阴郁的气氛得到净化。小说体现的世界观与狂欢式的世界观一致,小说是一部狂欢化的小说。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来对康拉德的重要作品《诺斯托罗莫》进行研究颇具挑战性,但却很有意义。该研究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解读作品,另一方面揭示了作者狂欢化的世界观。期望本文能在力求深刻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康拉德研究。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行带动了大规模的劳动力自乡村向城市的迁移。农民工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研究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与焦点。以往研究大多从农民工的城市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频繁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世界。频繁的跨文化交流要求学习者既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又具有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
文学文体学是二十世纪初在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旨在通过语言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阐释文学文本,同时发掘其蕴含的主题意义与美学价值。国
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和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易于获取,导致学习空间扩展和延伸;同时,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