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视角下:《尘埃落定》英译本的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e3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的代表作,该小说自1998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赢得无数好评,被称为西藏的百科全书。并于2000年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该小说从麦其土司小儿子——傻瓜少爷的视角出发,讲述了藏族土司制度的兴衰。小说极具民族特色,小说情节也曲折波澜,不仅描写了麦其土司内部的家庭斗争,各部落之间的争权夺利,也反应了藏区与中央政权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了在土司制度下,藏民承受的不平等的苦难生活以及土司制度在特定的历史转型时期宿命般走向衰亡的命运。小说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被矛盾文学奖评委认为,“有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轻淡的一层魔幻色彩增强了艺术表现开合力度”,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显示了作者出色的艺术才华”。这部小说极具文学研究价值,被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其中《尘埃落定》英文译本《红罂粟》是由著名美国翻译家葛浩文以及其夫人林丽君共同执笔完成的,并在2002年由波士顿的教科书出版商HoughtonMimin公司在美国出版发行,该英文译作很受英文读者欢迎,被洛杉矶时报评为年度畅销书。  但可惜的是由于某种不可知的原因,英译本《红罂粟》并没有在中国国内发行,迄今为止翻译领域对这样一篇成功的译作研究却很少,并且在为数不多的对译作的研究当中,大都从传统的翻译角度着笔分析,例如:话语分析和语用综观顺应理论,从微观方面对该译本进行研究。对照中英两个版本,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语言、文化、交际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葛浩文先生在翻译的过程中从多种维度对原文做出大量的适应性选择,包括小说题目。本文将试图从翻译研究的一种新兴的理论角度: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该译本进行分析,对《红罂粟》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年,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2004年发表了意义重大的论文《翻译适应选择论》,最终于2008年生态翻译学得到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章节(不包括引言和结论)来探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红罂粟》:第一章文本介绍,对原文本《尘埃落定》及英译本《红罂粟》的简介,并做简要对比。第二章理论介绍,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主要介绍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概念。第三章到第五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阐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适应与选择理论在译本中的体现,从语言、文化、交际三种维度进行分析。并从具体翻译实例出发对葛浩文夫妻译作效果的评价,用生态翻译学相应概念去验证《红罂粟》的翻译。译作符合生态翻译的原则,达到了最佳的翻译,起到了启蒙民智的作用。
其他文献
所谓“篇章”,就是为了进行交流而产生的拥有一定文脉的句子的集合。也被称作谈话(Discourse)或者文章(Text)。篇章还可以分为口头表达篇章和文字篇章。“篇章”在功能、构造
学位
学位
林语堂先生,作为最为知名的当代小说家,哲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和诗人之一,创作和翻译了许多的优秀作品。《京华烟云》这部被世人称为“现代英语版的红楼梦”使林语堂先生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