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刊是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区别于新闻信息之外的集合,以文艺性内容为主,有固定名称,时间上有一定规律但又视内容情况选择刊发时间。副刊的基本属性和传播内容以及新疆的现实环境和文化决定《新疆日报》副刊具有教育功能,是一种广义上的、有意识的、非正规的教育形式,其教育功能借助文化实现。《新疆日报》副刊是新疆最具权威的党报副刊,属于党报综合性文艺副刊,反映内容较广,以文艺为主,1985年改名“宝地”后一直沿用至今。因其地域的特殊性,《新疆日报》副刊采用四种文字出版,研究针对汉文版,采用文本研究法,通过对2004—2014年《新疆日报》副刊的作品进行内容分析,展现副刊具体的教育功能。副刊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情感引导对真善美的追求来体现人格教育;通过民族文化交流表达来体现民族团结教育;基于国家政治共同体和国家历史文化传统体现国家认同教育;以及通过国际间和国家内不同民族间跨文化交流体现跨文化教育。然后以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为时间中线轴,根据事件前后副刊内容变化,从整体把握发现《新疆日报》副刊教育功能的实现存在以下问题:副刊传播手段较为单一,内容上跨文化和人格教育明显不足,民族团结议程设置明显,表达方式上国家认同教育口号化、同质化比较明显。针对副刊存在问题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影响教育功能实现的传播理念、传播技术、受众接受习惯和价值取向等因素提出:副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丰富传播手段,更新传播理念;了解并考虑受众接受习惯和价值取向,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接受习惯;通过壮大少数民族作者群及草根作者群来扩大受众话语权;基于生活事实与文化的动态发展创新话语表达形式;承认他文化的主体资格,撇开自我文化视角,与他文化进行对话式理解,从而真正实现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共生。副刊的本质是文化,承载着传播和创造文化的使命,《新疆日报》副刊教育功能实现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表达不同民族文化,实现不同民族文化间平等的互惠性理解;并在新媒体语境下充分利用不同形式的传播平台,吸纳更多的新媒体受众,扩大影响力,以期副刊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