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内容是关于熊十力和牟宗三哲学方法论研究。第一,关于熊十力哲学范式形成过程和产生原因的分析。熊十力的哲学范式根源于当时学术界,特别是他出身的欧阳竟无师门对近现代中国学术形态中的宗教、科学、哲学等学术形态性质的普遍认识。第二,通过熊十力几种唯识学著作的演变轨迹,分析“体用不二”模式的形成过程。熊十力比较中、西、印各方哲学形态,把佛学的“真如”、“性”、“相”、“功能”等概念重新诠释而与西方哲学的“本体”与“现象”、中国哲学的“形上”与“形下”等范畴安排在本体论的架构内,最后综合为“体用”关系,形成哲学本体论模式。这是熊十力哲学的本体论内容。从性质来说他的本体论表达了具有世界统一性特征的世界观理论形态,这是熊十力本体论的首要性质和特征。第三,熊十力的著作中表达了两种“心性”范畴,一是“旧唯识学”的具有“多元”性质的“种识”,二是“新唯识学”的“体用一源”的“本心”,后一种是从本体论模式推导而来的,而不是在佛教宗派的心性理论形态中作出的选择。熊十力的“本体论”与“心性论”的结合导致了复杂的理论后果。通过佛学宗派形态理论分析,定性“本心”范畴与中国化佛学——主要是“如来藏系统”具有相同的性质。“新唯识论”的心性结构是:“本心——习心”,这个结构同时吸取了唯识学的两派内容(“虚妄唯识论”和“真常唯心论”)。熊十力哲学的重要特征是“本体宇宙的心性论”。熊十力从对“习心”概念意义的认识批评宋明“心学”和“禅学”。第四,在牟宗三部分首先梳理关于“存有论”范式的理论,他区分“实有形态”、“境界形态”及“非实有形态”的“佛教式存有论”几种形态,其中佛教哲学有“别教”(唯识学的“阿赖耶识系统”和“如来藏系统”都属于此类)和“圆教”(天台宗哲学属于此类)两种形态之分。牟宗三以《大乘起信论》的“一心开二门”结构为哲学的“公共的模型”,进而建立“良知之自我坎陷”的儒家形上学形态。牟宗三认为“道德的形上学”是以佛教哲学的“圆教”形态为基础,以“圆善”问题为核心的系统,本文作者分析比较认为“道德的形上学”仍属于“实有形态”。第五,林安梧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资源,特别是王船山的思想,提出了具有中国哲学特征的“诠释学的存有论”范式,他吸取了牟宗三关于佛教“圆教”形态理论阐发的思想,作为其“诠释学”的基本原则,从而消除了熊十力、牟宗三“形上学”范式的弊端,为经验层面存在的真实性奠定了方法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