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震一身兼擅义理与考据,对儒家经典的诠释在乾嘉学派中独树一帜的特殊地位使他的儒家经典诠释学思想成为中国诠释学个案研究的一个重要取景点。戴震的儒家经典诠释学思想分为早、中、后三个时期。早期认为文字是“自然”和自然之“简易”的抽象反映,诠释者本六书,据《尔雅》,用归纳方法,尽可能返回距离儒家原典最近的解释,来层层还原文字本意,也就是理解了经典的意义。中期认为文本之“大本”,“圣人之心”体现着世界之“生生”,并试图把可从考据实证归纳出的知识转化为“大本”,也即圣人知识和道德完美统一所体现的普遍精神,进而以之为合目的的假设来指导归纳,合法地依经立义。后期诠释学思想是他对自己早、中期诠释学思想的反思,也是他诠释学思想的核心。戴震把经典文本,“圣人之心”,诠释者之心逻辑上置于同等的地位,强调作为特殊存在者的人在自然中掌握必然,在自然与必然的统一中达到自由的价值和意义。诠释者辩证运用归纳与假设,将考据与义理并举,让知识与道德在“以情挈情”的实践中相互转化并进。在此过程中,诠释者也逐渐体悟圣人的生命精神,最终尽性而才达于仁且智的臻境。重返经典,返本开新,实现诠释者对经典文本的真正有效性理解。